返回列表 发帖

[转贴]对李大维的成功采访报道

作者:黎明山川

      海峡两岸通过漫长的磋商与努力,今天,大陆与台湾终于实现了通邮、通商、通航,两岸关系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此,我将《对李大维的成功采访》一文奉献给大家,表示对海峡两岸实现“三通”的祝贺。

      李大维:原籍安徽省阜阳,出生于台湾军人世家。1983年4月22日12时25分,驾机回到大陆,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热烈欢迎。先后担任全国青联第六、七、八届常委,全国政协六、七、八、九、十届委员,全国台联理事,现任空军指挥学院训练部副部长。

      让我们通过时间隧道,回到1983年4月22日。

      虽然还没有进入夏季,但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的天气已经显得很炎热。下午一点多钟,我提前来到办公室,看到办公楼还空空荡荡,于是走进作战值班室。值班员翁科长还在睡觉,丝毫没有发现我进来,我用食指在他的茶杯里蘸了点茶水,滴在他脸上,翁科长翻了个身,睡眼惺忪地看了一眼我,又闭上了眼睛。

      我随手翻开当天的值班日记,12时55分的一个电话记录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也许多年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养成的习惯,对事情特别的敏感。我问翁科长有没有把公社武装部长“关于台湾国民党一架飞机降落三都的情况”报告首长,翁科长说还没有,等下午上班再说。我当时真的为他捏了一把汗。善意地批评他没有政治头脑,缺乏政治敏感性,连这么重大的事情都不及时报告,贻误了大事。

      从事后勤工作的同志也许只会与钱、物打交道,处理这类问题太弱智。他问我这事怎么办,我告诉他尽快把还在午睡的通信员、司机叫醒,让通信员把电话记录送首长阅,叫司机把车子开到办公楼门口等候首长指示。交代完毕,我跑步上楼,到自己办公室把记录本、稿纸、照相机和证件统统地塞进公文包里,然后又跑回家拿了军装返回办公室,正好听到首长在批评翁科长,我没进去,怕科长下不了台。这时,司机已经把车子开到门口,当首长吩咐通信员去叫LI秘书(我)时,我赶紧走进值班室,向首长报到。于是,首长带上我,驱车直奔三都岛。

      三都澳是一个港湾,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点,海域面积达714平方公里,由三都岛等19个大小岛屿组成,三都岛位于三都澳中心,面积29.6平方公里,三都乡(公社)隶属于宁德县(现改为区)。这里是福建海域出入门户,历来是经济和军事要地。其深水面积与岸线长度均居世界首位,是我国难得的天然良港。我海军东海舰队某基地就驻扎在这里,大家从小所熟悉的“海上猛虎艇”就属于这支光荣而年而的海军部队。

      当我们赶到三都岛对岸的过江码头时,太阳已经西斜。海面上波光粼粼,风平浪静,一艘艘快艇和各种大小舰船整齐地排列在海面上,在夕阳的照耀下发出刺眼的光芒,舰船上悬挂的五星红旗和彩旗,被海风吹得猎猎作响。由于工作关系,我已经记不清是第N次来三都岛了,海面上的一切对我来说已经不再新鲜。

      我和首长在码头足足等了半个多小时,才和十多名不相识的海军官兵登上了一艘登陆艇。登陆艇掉好头,我们像检阅部队一样,从众多排列整齐的舰船面前驶过,朝三都澳海面某个神秘的海域开去。大约20多分钟,我们隐隐约约看到远处有一架飞机停在一艘浮吊船上。浮吊船孤单单地停在海面上,周围并无其他舰船,目的显然是为了保护我军军港的秘密。登陆艇上的一名海军军官指着越来越近的飞机说:“这就是中午飞过来的那架国民党飞机,刚打捞上来不久,你们可以参观,但不能拍照”。我心想这是多么难得的第一手资料,怎么也得拍几张照片带回去。凭着我所带的证件和我办事的风格,我决定冒一次险,违一次规。我偷偷地拿出相机,熟练地调整好了相机的光圈、速度,把相机藏在身后,尽量离开那个海军军官的视线,并不断观察、选择最佳的拍摄位置。当登陆艇离浮吊船还有一米左右距离时,我身手敏捷地跳上浮吊船,在预先选择好的位置上用相机对准这架飞机“咔嚓、咔嚓”照了十来张,正面的,侧面的,整体的,局部的全都照下来了,还给这架飞机机身上的“8081 陆军国民党青天白日(标志)”拍了个特写,当登陆艇上的军官喝令我不能照相时,我向他挥挥手,对他笑笑说不照了,随即跳回了登陆艇,回到艇上我又按动快门,把浮吊船和飞机的整体图像又拍下来了。可以这样说吧,我是第一个拍到李大维投诚归来所驾驶的这架加拿大生产的“U-6A海狸式陆军效用机”的。飞机因为刚刚打捞上船,没来得及冲洗,机身上还沾着许多泥巴,并不断滴着水,几个海军战士正在船上忙碌着,他们有的还闯进了我的“画面”。登陆艇绕着海吊船转了两圈,就朝三都岛码头开去。我们上岸时已经过了五点半钟,西边的太阳很快就要下山。我和首长打了个招呼,就向李大维休息的支队招待所跑去。

      支队招待所是用花岗岩砌起的两层楼房,用花岗岩代替红砖建房是沿海人的特色,因为花岗岩比红砖更耐海风的侵蚀,而且取材方便。招待所大门口有一个海军战士站岗,我向他出示了军官身份证和《解放军报》、《前线报》通讯员证,顺利进入招待所大院,招待所静悄悄的,我轻手轻脚地来到李大维休息的二楼。李大维驾机着陆时,飞机是朝海水里钻,他满身都湿透了,而且身上还沾满了海涂(海滩上黑色的泥土)。海军战士已经把他那套橘黄色的衣服洗刷干净,并且烘干了,挂在房间门口的衣帽架上。我猜想这位战士一定是不想打扰李大维好梦,因此把他的衣服临时挂在这里,我看到衣服左上方有一块布质牌牌,上面写着“李大维、陆军航空兵少校”等字样(这时我才真正知道他叫李大维,国民党陆军少校军衔),我立即把这些资料用相机记录下来,还给这块牌牌来了个特写,然后回到楼下,坐在台阶上构思我的新闻稿。

      第一篇新闻稿很短,内容是:“4月22日12时30分,国民党陆军航空兵少校分队长李大维,驾驶8081号海狸式效用机,安全降落在福建沿海某地。李大维先生身体安然无恙,飞机完好无损”。因为我还没有和李大维先生正面接触,不知道他是什么原因来到这里,因此没有用“投诚”、“受到热烈欢迎”等字样。这也说明我当时虽然只是个副营级秘书,经过部队多年的培养,政治上已经很成熟了。

      稿子写好后,我直接朝公社邮电所跑去,抢在第一时间把新闻发布出去。邮电所的职工按我的要求,用明码电报分别向《解放军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前线报》等众多媒体发了通稿。接着,我又跑步返回支队招待所。

TOP

      傍晚六多钟,李大维已经起来,但我发现他并没有穿那件橘黄色的“飞行服”,而是穿了一套深色合体的西装。经过下午的休息,他显得精神,在和基地首长、支队首长同往会议室的路上,他没有半点拘束感,而是像老朋友一样,谈笑风生。我紧跟在他们身后,想听听他们谈些什么。李大维身材高大,很胖,非常健谈,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李大维踏上三都岛虽然过去六个来小时,他都是在支队招待所渡过,洗澡、吃饭、休息。基地首长和支队首长都是第一次和他接触。来到招待所会议室,首长和李大维并排坐在椭圆形会议居中位置,我抢先坐在他们正面的位子上,把笔记本、自来水笔,照相机都准备好了。会议室的灯光不算很亮,人也不算很多,除了我一个是陆军,其他都是海军。在会议室也不是开新闻发布会,而是宴会前双方的第一次交谈,我估计除了我和个别海军是搞新闻的,多数人是来搞服务的同志,因为他们连笔记本都没带,更别说照相器材了。

      李大维简要作了自我介绍后,谈话内容就直奔主题,他谈了为什么要“投诚”,回归祖国大陆,谈了自己对中国大陆的向往,尤其是他说到自己“投诚目的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时,他重复了几次,并说,“我在台湾家庭背景很好,收入很高,家庭很幸福,有太太和可爱的女儿,如果为了钱,我用得着冒这么大风险过来吗……”?足见李大维“投诚”归来的诚意。在谈及回来的大致经过时,他不失幽默地说:“我都按你们的要求亮灯、低空盘旋,等于向你们举起了双手,舰艇上的弟兄们还突突突…….地朝我射击,差点要了我的小命”,李大为作了个的鬼脸,把大家都逗乐了,他自己也开怀大笑。在描叙飞机向海面迫降时,他用右手作了飞机在水面漂浮、前冲、下沉三个动作,还打了个形象比喻,他说:“小孩拿一块瓦片,侧身朝水面抛出去,瓦片会在水面上滑行一定距离,再沉入水底。我技术很棒的啊,真的很棒,飞机在接近海面时,我有意识地拉了一下飞机操纵杆,使飞机在水面上像瓦片一样滑行了一百多米才慢慢沉下去,在飞机开始下沉时我果断逃出了机舱,如果直接往海里冲,高速飞行的飞机加上海水的阻力,肯定是机毁人亡,那我现在不在这里和你们见面,而是到上帝那里见面去了”,大家不约而同地为他的安全降落鼓起了掌。李大维跳出机舱后,是在几个海军战士的帮助下顺利登岸的。李大维侃侃而谈,首长有时插话,问一些关于台湾的情况,李大维都一一作答,会谈气氛很轻松,没有过多的客套。我拿出了看家本领,尽可能地把他们的谈话都记录下来,而且还抓拍了几张很好的照片,这些照片后来被有关部门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料所收藏。

      一个多小时的会谈很快结束了,晚上七点多钟,海军基地首长和支队首长在三都岛原西班牙天主教堂举行晚宴。宴会规模很小,只有三桌,餐桌成正三角形摆设,李大维和首长坐正首席,我坐在首席右边一桌。酒席上摆了茅台酒、味美思红酒和青岛啤酒。宾主相互敬完酒以后,他们边吃边谈,气氛就显得更加亲切。李大维介绍说大陆的茅台酒在台湾很受欢迎,就是很贵,一小杯要几十美元,还谈到他家在台湾条件很好,收入很高,他很担心家人,尤其是年幼的女儿,他希望台湾当局不要为难他父母等。在他们谈话的间隙,我端着一杯啤酒来到李大维身边向他敬酒,表示对他的欢迎,其实我另有图谋,当我提出要他给我签个名时,李大维先生很愉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在我的笔记本上用竖体字签上了“李大维”三个字,这个珍贵的笔记本和那些照片我至今仍保存着。

      晚宴结束后,我离开了李大维去找首长,听说首长已经回去,我便在公社招待所住下来,并给作战值班室打了个电话,汇报了下午工作情况和明天的打算。

      李大维是上午趁训练时从台湾起飞,驾机超低空飞行,通过东冲口、鸡冠山岛进入三都澳上空,在三都澳上空盘旋飞行,寻找降落点,这时,岛上警报拉响了,当他盘旋到第三圈时,停泊在海港的一艘海军油轮上的高射机枪突然朝他开火,飞机虽然亮着灯,不断摇摆着机翼,发出“投诚”的信号,但这些海军战士看不懂他的意图,不断地朝低空盘旋的飞机射击,李大维出于无奈,冒着机毁人亡生命危险向不具备降落条件的海滩迫降,这时是1983年4月22日12点25分。

      23日上午,各大媒体的记者都赶来了,岛上一下子热闹起来,海军首长对李大维也采取了保护性措施,要见到他已经很难了。根据省电视台的要求,上午10点多钟,在三都港某个地方,由电视台记者导演了“李大维驾机投诚,回到祖国大陆,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的新闻。本文(上、中)采用的照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拍出来的。当时我也在场,看到那架飞机放在海滩上,李大维从机舱里出来,举着双手,朝欢迎的海军官兵和地方群众走来时,我差点笑晕过去。

      李大维是继1981年8月8日,国民党空军第五联队少校考核官黄植诚驾驶美制F—5E战斗教练机起义归来的又一位少校军官。两年前,台湾国防部长高魁元因此引咎辞职。

      据我当时的分析判断,李大维投诚归来,台湾一定会千方百计加以掩饰和淡化,甚至操纵台湾舆论,说李大维是“迷航”、是“飞机出故障”才“误入大陆”等谎言。为了揭穿台湾舆论的阴谋,我立即撰写了第二篇新闻稿《李大维少校驾机归来目击记》,通过走访当地战士、渔民、干部、群众的形式,把李大维“驾驶飞机低空盘旋、不断摇摆机翼,闪着灯光”等这些最具投诚特征的动作通过目击者的口气表述出来,这种形式是最有说服力的。稿件还是通过邮电所的明码电报发出去的。

      24日各大报纸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新华社的通稿,报道了李大维投诚归来的消息,虽然没有署我的名,但我还是在不久后收到了有关谋体寄来的稿费,说明新华社采用了我的稿件。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几乎在同一时段反复播报了我写的《李大维少校驾机归来目击记》,目的就是揭穿台湾当局虚假宣传。

      这次对李大维驾机归来的成功报道,不仅为我们单位争得了年度通信报道“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我也被军区评为通信报道“先进个人”,拿到了一笔可观的奖金和奖品。

      今天台海两岸终于实现了“三通”,消除了敌意,恢复了信任,两岸人民可以自由往来。“驾机起义”、“投诚归来”的历史已经不需再复制了,我衷心希望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携起手来,为祖国的早日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2008-12-15

TOP

以前看过报道的,不错

TOP

哈哈,谈起这段往事我可是亲身经历过的,那时候我在上三都中心小学,高年段的同学组织出去秋游,搭乘的是部队的登陆艇,去橄榄屿。我们家是住在港口部队家属楼,放学后听说国民党的飞机来投诚停在滩涂上,结果我们一放学就冲去看了,滩涂上已经有海军战士封锁了现场,通过人缝远远就能看到那架涂装青天白日的飞机了,那时候是退潮,所以看得很清楚,我和小伙伴们都很惊喜,看得很激动,后来晚回家还被我妈训了一顿。后来也听说了包括海军战士不懂得飞机投降的动作而开高射机枪的事情,现在能看到回忆以前这段往事真的也是很激动啊!

TOP

我家里原来还有许多当时的照片。 好象还有一把飞机上的铜锁,现在都找不着了! 陆航8018停在北京军博,现在是否还在不得知,以前我去北京军博是可以看到的!

TOP

李大维飞机.jpg

TOP

这架飞机降落的地点就在三都到港口的海堤外,靠三都近一些,飞机吊起在Q416船上,拆卸后用汽车拉走的.接李大维上岸的战士是他的安徽老乡.李大维离开三都岛是在晩上,从三都码头走的,还在Y668船船仓前的镜子里照了照脸,这时穿的是海军兰的卡服装.他飞机盘旋时,我亲眼所见,也亲耳听到对岸礁头码头高射机枪开火,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