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贴]郭沫若二游三都澳史掇

作者:黄幼声
   
      人称“拜伦前百年,鲁迅后一人”的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学家。他是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是我国文坛上的彗星”(茅盾语)。正由于他的二度游三都澳,尤其是他重游时为三都澳取了个雅号“天湖”之后,世界名人郭沫若与世界良港三都澳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一谈到三都澳,就会提起郭沫若的有名诗句:“良港三都举世无,水深湾阔似天湖”。在这里,他最形象地概括了三都澳的地理特征和国际地位。至于记载他二游三都澳的具体过程史料很少,我们只好从有关的资料中掇拾如下:

     1926年,郭沫若在周恩来的热情鼓励和精心安排下,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始投身到大革命的急风暴雨中。这时他34岁。广州是革命策源地,毛泽东正在这里办农民运动讲课。7月下旬他毅然投笔从戌,参加北伐。9月间,北伐军到达武昌,他由宣传科长、宣传处长、秘书长升到政治部副主任;军衔也由中校晋升为中将。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后,郭沫若化名高浩然,在南昌朱德寓所写了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脱离蒋介石之后》。“八一”南昌起义,他从九江赶到南昌,受到周恩来、贺龙欢迎,被正式委任为革命委员和主席团成员之一(共七人为贺龙、张发硅、宋庆龄、郭沫若、谭平山、邓演达、恽代英)。8月5日,起义队伍南下,一路上历尽艰险。在进军途中,他由周恩来、李一氓同志介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初,在广东的揭阳、丰顺之间夜行军时,被敌人打散,他躲在盐酸寮农会主席安排的一间小楼上。脱险后,郭沫若改装易服,在当地农民协会的帮助下,从流沙(今普宁县)到达南海边的神泉(今属惠来县)。15日,乘一渔船到香港。他答谢农会对他们的热情接待,曾写了一首诗:“夜雨落临川,将军匹马还。一声传令笛。铁骑满江山”。(见王金生《郭老自己也忘记了的诗》)。可见,这时的将军经过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后,对革命前途仍充满信心。

     据他回忆:经过了“由广东到广东”的北伐战争之后,从香港经三都澳回上海“大约是在十月下旬”,自己“已经是被通缉的一名亡命之徒了”。当时,国民党悬赏五千大洋要买他的人头。所以,他第一次到三都澳是神不知鬼不觉的。二十年代,三都澳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茶叶输出港口。当年输出量达12万多担。在三都澳的航线上,运茶叶的货轮直达香港、上海等地,往来频繁,人来客往,郭沫若藏匿其间是不易被发觉的。这次三都澳之行给郭沫若留下的第一印象,又有畸形发展的鸦片馆、妓女院。应该说,那时世界闻名的三都澳在一个逃亡的起义军的眼里,有其经济意义,更多的,却是政治角度的印象,正如他在后来《重游三都澳》诗中所云:

     “解放之前曾此来,

       满街鸦片吐阴霾

       森森夜景妖魔窟

       郁郁情怀快垒杯”。

      看来,再好的良港,没有优越的社会制度,也是无济于事的,从他刚离开三都澳不久写的《战取》诗中,仍以一个共产党人“要歌了我们新兴的无产阶级的生活”的气慨来观察社会的:

      朋友,你以为目前过于沉闷了吗?

      这是暴风雨快要来时的先兆。

      朋友,你以为目前过于混沌了吗?

      这是新社会快要诞生的前宵。

     ……

      阵痛已经渐渐地达了高潮,

      母体已经不能支持横陈着了。

      我已准备下一杯鲜红的喜酒,

      但决不是莱茵河畔的葡萄。

      我已准备下一杯鲜红的寿酒,

      朋友,这是我的热血充满心头。

      要酿出一片的腥风血雨在这夜间,

      战取那新生的太阳,新生的宇宙!

      (《战取》1928.1.16)

      郭沫若到上海后,与安娜带着四个孩子赁居而潜伏在窦乐安路的一栋小弄堂房子里。党组织“为了保护郭沫若的可贵生命”,决定12月6日让郭沫若随苏联领事馆人员的船到苏联去。但事有变故,船不能开。8日,郭沫若突患重病而住院,昏迷了两个星期,生命虽然留下来了,但失掉了很重要的一些东西,听觉失聪了,更重要的是失掉赴苏联的机会,从此开始了十年的流亡生活。


       历史往往有喜人的巧遇。郭沫若三十五岁到过三都澳,35年后的七十高龄,他第二次又到三都澳,郭沫若惊叹“三十五年同瞬息,数千余户化烟埃。红旗今日迎风展,炮艇青山绕一回”。(《重游三都澳》下阙)。

      郭沫若两次游澳的时代背景截然不同。第二次游览三都澳是在1962年11月写完了电影剧本《郑成功》后的事。郭老,中国当代的大文豪、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来福建,受到党政军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从十月下旬到福建,途经南平、武夷、福州、莆田、泉州、夏门等地。十二月初到达三都澳,下榻在三都罗厝里后门山的部队招待所。这个招待所原是天主教堂神甫居住的地方。四周花果飘香,松竹环抱,环境优美,空气宜人。居高临下可俯视全岛景观,还可远眺笔架山和青山港口的山光水色。

      郭老偕夫人于立群在福州军区副政委卢胜陪同下,视察了三都澳并看望了驻守在这里的福建海军水警区官兵;游览了三都岛、青山岛和著名的官井洋等。他触景生情,题诗四首。除了上述《重游三都澳》外,还有《在三都少水警区》两首,郭老在海军水警区政治部会议室里欣然命笔挥毫而就:

      (一)

      良港三都举世无,

      水深湾阔似天湖。

      岛山环拱忘冬夏,

      潮汐翻腾有减除。

      建设已然清障碍,

      经营还要费工夫。

      护航卫国兼朝夕,

      保障和平在海隅。

      (二)

      良港三都澳,

      神州殆寡俦。

      大潮流浩浩,

      快艇风飕飕。

      时速廿余氵里,

      青山绕一周。

      英雄成集体,

      列屿尽低头。

      这首诗的手迹为横幅,书法雄奇豪迈,用玻璃框镶嵌,悬挂在三都海军水警区的水兵俱乐部前厅内供人欣赏。

      当时水兵俱乐部美工黄宜中,北京人,擅长国画,对书法也颇有研究,他与施工书法同好,对这一艺术珍品十分兴趣,经常去那欣赏、临摹或默摹。

      郭沫若一九六二年游闽期间即景抒情之作,多由陪游者抄录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后来才公开发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在纪念郭老逝世一周年时,编辑出版了《郭沫若闽游诗集》,共收入了郭老诗作四十五首,诗《重游三都澳》和《在三都澳水警区》也收在书中。还有一首《乘炮艇由三都澳赴黄岐》虽是12月中旬离三都澳到达“闽游终点站”黄岐的途中所作,但其内容主要也是写三都澳的景,抒三都澳之情:

      “朝阳耀太空,

      炮艇鼓东风。

      海浪兼天涌,

      军旗映日红。

      见闻皆伟迹,

      接触尽英雄。

      严命一朝下,

      东征立大功”。

      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版的《郭沫若闽游手迹》中发表了郭老的手迹二十九帧。文学家茅盾为上述两书题写了书名。艺术大师刘海粟还为《郭沫若闽游手迹》环衬页题词。在这册《郭沫若闽游手迹》中唯独缺少郭沫若有关三都澳诗作的手迹,真是一大憾事。

      郭沫若驻足三都澳的时间总共还不到半个月,但给人们留下的纪念却是永久的。今天离郭沫若第二次游三都澳又过了三十个春秋,“海上天湖——三都澳”已成为人们的常识,宁德人民话改革、谈开放,言必三都,语总“天湖”。《左传》“彗所以除旧布新也”。郭沫若二过三都澳,其意亦在“除旧布新”。可以这样说,“彗星”二游“三湖”,芒光预兆吉祥。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