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3# 海鹰之子
军歌不行,唱陆军的歌带劲。有5。6首是常唱的,8•24是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冲锋的。张逸民十分喜欢唱歌,他常爱唱的一首是《新四军军歌》,是刚当兵的时候老兵教的。《新四军军歌》对于张逸民的来说,意义非凡,他在的部队的前身是叶挺独立团。现在向敌人冲锋,就带着老部队的一股不可抵挡的虎劲!好歌是一次政治动员,张逸民说,同时消除了第一次作战的新兵的紧张感,这样全体艇员就能在最放松的状态下完成各种战术动作。8•24海战打得果然漂亮!苏联海军有一种说法,敢上鱼雷艇就是半个英雄。鱼雷艇被誉为“海上爆破手”,“海上送炸药包的”,因为是艇与舰之间的近距离作战,鱼雷艇完全暴露在舰炮射程之内,所以危险性极大。两条鱼雷发射完毕鱼雷艇就成了敌炮舰速射炮的活靶子。在发射鱼雷完成扇面攻击后的快艇战术动作只有一个:“施放烟雾弹,全速撤离战区。”在鱼雷快艇撤离的时候,和184指挥艇同在主攻方向的175艇中弹负伤。他们隐瞒了负伤的情况,向指挥艇报告说可以自己回去,怕拖了中队撤退的速度,引起更大的牺牲。其实175伤得很重,共中了11发炮弹。当时海上一片烟雾,天渐渐黑了,随着鱼雷艇返航,175艇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也淡出了雷达的搜索范围。电影《海鹰》表现了当时175艇沉船的过程。当时底舱进水已经齐腰,轮机长用水泵排水,轮机兵们堵上了三,四个弹洞。但是船底的弹洞看不见,漫上来的水把蓄电池泡了,艇停俥了。它慢慢下沉,12个艇员都站在后甲板上,艇长降下了国旗。175艇头先沉下,一个倒立,随即卷起漩涡沉入大海,将12名水兵抛向了海中。
海上搜救极其困难,茫茫大海中连鱼雷艇都难以发现,这12个水兵在海上泡了几天几夜,多少次眼睁睁看寻找他们的舰艇驶过身边。在大海里水兵们没吃没喝,被海水迅速消耗体力,他们以极大的耐力坚持着,直到获救,但是牺牲在海上的和失踪的人没有回来。在搜救175艇时,鱼雷快艇一大队锚地静悄悄的。8•24虽说是一场漂亮的海战,但一大队没有一点欢乐气息,副支队长刘建廷和张逸民都哭了。175艇牺牲了,落海的战友们呢?张逸民说,当时后悔死了,为什么信了175艇可以回来而没有回头救援呢?厦门是张逸民心中的圣地,在这里有他驰骋海疆的战斗经历,这里有他太多的回忆和难忘的岁月,从陆军到海军,从东北到海南,从青岛到舟山,到福建征战的各个地方,厦门是他最留恋的海滨城市。1958年8月23日,中央军委命令驻福建前线三军封锁金门,厦门风云紧急。时任鱼雷快艇一大队大队长的张逸民参加了炮击金门中的海战。两次金门海战使他终生难忘。在台海拼杀的战场,不仅有血战金门的陆军英雄,也有为祖国统一大业牺牲奉献的海军将士。与厦门相对的海平线那一边,是默默无语的料罗湾。在寥廓的海天之间,张逸民看见海军岸炮雄峙,海鹰飞驰,永远镇卫着祖国的海防线。大海的涛声回响着当年激越的战歌。
1958年9•1海战。在经过8•24海战之后,这个海战对台海两岸来说,都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国民党海军在这一天表现了他们协同作战,指挥准确,战术攻击性能强的良好素质。在国民党看来,这也许是第二个古宁头大捷。这场海战其实已经被胡琏担心到了:他告诫驻金门岛部队,不光要全力对付大陆炮击,还需高度警惕共军艇队再次突袭。9•1海战足足挽回了8•24海战国民党失败的面子。有人提议,将9•1定为国民党海军的“海军节”,虽然没有如愿,但当天国民党海军取得的胜利,使造谣广播电台再次有了吹牛的资本。
张逸民说,这场海战的教训值得好好吸取。那么这场被台湾方面宣称“击毁共匪32艘鱼雷快艇”的海战是怎么回事呢?1958年9月1日16点30分,我海军观通站发现目标,判断是敌中型登陆舰“美坚”号在“维源”,“沱江”,“柳江”号三艘猎潜舰护卫下为金门输送人员物资。东海前指命令鱼雷快艇一大队103,105,174,177,178,180六艇编队攻击,巡逻艇31大队三艘75吨的炮艇556,557,558和50吨的四艘炮艇掩护攻击,以混成编队,不同火力的攻击方式歼灭敌运输舰。此时海面气象不同于8•24,夜间海面能见度为15-20涟,处在两次台风间,风向东北,风力5-6级,阵风7级,中浪大涌。鱼雷发射命中率难度极大。22点03分,镇海观通站报告,方位110,距离27海浬发现敌护航运输舰队成单纵队驶向料罗湾,航速11节。东海前指下令艇队出击歼敌于北纬24.14度以南,东经118.24度的东海海域,因敌舰编队突然变幻,为查明原因,我艇队在中途停俥待命。23时,海岸雷达误判敌“维源”号(美坚号)出离编队驶向料罗湾。镇海指挥部命令对“美坚号”(维源号)实施攻击。23时32分,鱼雷快艇成单纵队,航向75度,航速35节接敌。指挥部以为与敌护卫舰“维源”号相遇,下令鱼雷快艇转向110度规避。这是最大的指挥错误和判断错误。如果当时6艘快艇12条鱼雷,只要命中一发鱼雷,满载军火的美坚号就会爆炸自沉。可惜,毫无抵抗能力的运输舰被白白放跑。23点40分178艇雷达兵报告,左前方40涟发现目标。180艇的张逸民下令展开攻击队形。在距敌30涟的 海面上受到敌舰炮火猛烈拦击,风大浪险,艇队难以保持编队。23点48分,5艘鱼雷快艇接近敌舰3-4涟,发现敌舰为猎潜舰,但攻击队形已经形成,遂展开攻击。“维源号”紧急规避,用舰炮20炮,76炮,40炮猛烈封锁快艇接近。发射鱼雷无一命中。174艇攻击“沱江”,同样失利。180艇中弹,舱机故障,所以高速大回旋撤出战斗,174艇却从左舷高速驶来,海军最糟糕的事发生了——撞艇!180艇前机舱龙骨断裂沉没,174艇前机舱上甲板左舷被撞开30公分大口子,也沉没了。鱼雷快艇的抗风浪能力是4-5级,在6,7级风浪中难以保持编队,加之攻击心情急躁,早早解开鱼雷固定拴,3条雷还未攻击,在风浪中自行滑落。如果此时控制航速保持编队,攻击就会有效。张逸民说,打仗的时候最怕指令过多,尤其是不了解海上作战的实际情况。这也是一个教训,在作战前线,只能是一个指挥,我说了算!180在发射鱼雷时一连中了敌40炮6,7发,机舱进水,一部主机停了。一发76炮中后甲板,舵系统失灵。一块炮弹皮飞过来,张逸民正好低头,削掉一块头皮。单俥,舵失灵,只能大回旋操艇。174艇正好从左舷猛冲过来,张逸民忙喊减速,话音未落已经落海了。他没有来得及穿救生衣,头上的微音帽还和艇连着,艇下沉直把他往海里拉,他赶紧扔掉帽子。此时敌舰距离他们只有200米,张逸民叫到,解开救生衣,绝不当俘虏!全体水兵脱下了救生衣,准备和敌人拼命。和陆军一样,海军战士宁可葬身大海,也不能叫敌人俘虏!《海鹰》如实地反映了海上互救的场面。在这部影片中,八一厂的编剧表现的是真实海战,有许多来自于张逸民的故事。他在海上把两条艇落水的战友们组织起来,用救生衣作担架,让两个重伤号躺上去,同志们围着他漂,漂向祖国海岸。夜里3点,海上传来高速炮艇的声音,张逸民用手枪打了3发。他说,不能打光子弹,万一不遇救,子弹就是留给我自己的。炮艇发现了他们,两艇落水25人全部遇救。两次金门海战,鱼雷快艇一大队一中队175艇,180艇,174艇全部玉碎,战死在台海前线。此时,滞后行驶的高速炮艇编队正和敌猎潜舰打得难舍难分。狡猾的胡琏万万没想到,就在这一仗,共军海军出其不意地亮了另一张奇牌,一个全新的轻量级海上快攻手重磅出击了!也许就是这一仗,我鱼雷快艇单项出击的海上攻打力量变成了双向攻击,高速快艇又一次展现了我军“小艇打大舰”的神威。在回顾东海舰队台海作战史的时候,我总是觉得海军的成长和陆军很相似,当年“小米加步枪”装备的陆军和后来“小艇打大舰”的海军如出一辙。就是这支军队,终于改写了中国清朝以来的耻辱史。那时清朝的北洋水师,舰船装备世界第八,亚洲第一。可是黄海对日一战,清朝重金配置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在这之前,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在厦门胡里山炮台,有那门称作为世界古炮之王的德国大炮镇守海岸,能说中国当年的军备差吗?为什么清朝一败再败?为什么签下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参战的高速炮艇中队是组建才一个月就征战福厦的新部队。水兵中有60—75%是1957年入伍,58年上艇的新兵,技术水平低,不熟悉武器装备,出征前担心打不好,完成不了任务。就是这样的部队,在鱼雷快艇作战的时候,仅用20分钟就紧紧咬住了敌“沱江号”,使之无法进入快艇战区。沱江号用20炮,40炮阻击炮艇编队,吐着烈焰的炮弹在海面上构成一道道火网。我炮艇左梯队迎着炮火全速前进,出其不意地穿插进了敌舰编队。其一往无前,勇猛穿插的战术动作后来成为海军部队作战规范。70年代南沙群岛再起狂澜,南海舰队的舰艇编队用同样的动作逼进敌南越10号舰死角,让10号舰130舰炮无法还击。炮艇编队左梯队的快速穿插有效地隔离了“沱江”号和“维源”号,使我鱼雷快艇和炮艇编队形成了各个击破的海上包围阵势。设想一下,如果敌方两舰组成编队同时接战,后果将如何呢?和陆军一样,海军也是近战夜战:夜里出击,靠近了打。在行驶到距敌舰700米处,高速炮艇上的双管37炮突然还击,十几门37速射炮同时开火,炮弹如暴风骤雨般倾泻在“沱江”号上。面对着吨位和装备远远超过我军的美制蒋舰,在东海海域中交过多少次战的年轻的人民海军,从未有过任何胆怯和退缩。以张逸民操纵的排水量25吨的单艇,敢击沉敌手是1030吨的“洞庭号”,现在6艘鱼雷快艇,7艘高速炮艇加起来排水量还不如敌舰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