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贴]福建省立三都中学往事回眸

作者:黄建琛

一、小引言

我高中就读于福建省立三都中学。她创建于民国五年,即公元1916年,为公立初级中学,直属省教育厅管辖和划拨经费。校址设于四面环海、风景如画的三都岛港口村。她的诞生为闽东五县(即宁德、福安、霞浦、福鼎和寿宁)小学毕业生提供了继续深造求学的机会,为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的闽东大地,带来莫大的福祉,因而深受闽东学子的欢迎。迨至四十年代,为躲避日机轰炸,校址几经迁徙,但仍筚路蓝缕增办了高中部。抗战胜利后,原校址已不敷规模日益扩大的教学使用,高中部遂择址岛西黄湾村南面山岗下。这里不仅滨临海湾,每日领受海风涛声的洗礼,且可目送无数过往的飞帆,在一排红白色校舍的映托下,堪称美景如画!1983年元月我从西北调至母校厦大任教,逾四年后三中校友张炯(时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公干来厦,在厦大执鞭的八九位老校友为之接风洗尘,聚首欢谈往事历历在目。缘于1950年首春正值我级毕业之际,中国政权更迭,解放军军代表接管了三都中学。我被挑选参与移接事务,派在秘书文档组,故对建校后有关史况获知一二。指导工作的军代表起初是杜恒先旋即由赖遇接手。

二、建校初心与嬗变

民国元年至二十年左右各地军阀割据,闽东地区文化教育深受其害,各县初级中学阙如。在各县民众强烈呼声之下,省政府才决定于五县中心地带——三都岛筹建一所初级中学,为五县学子升学提供得来不易的场所。校址选定后宁德县投入力量最多,设计图纸与施工力量咸集斯处,鸠工庀材极一时之盛。正式招生时各县生源充足,在比例上以宁生为最。三都初中经过了二十个春秋之后迎来了高中部的筹建,民国三十年(1941年)开始对外正式招生。

三、校景优雅的高中部

1947至1950年笔者负笈在此,这是岛西黄湾南麓的一条上弦月形的小渔村所在地,背倚山岗,面临澳海,校区景观极佳。唯一壹座三层的教学楼(通称红砖楼),大门左右共六大间教室,能容纳春、秋两季各班级同时上课使用(当时称为一年上级,一年下级;二年上级,二年下级;三年上级,三年下级即高中毕业班)。楼在群舍正中央,十分显眼,与其他行政办公楼、山坡上教师小别墅、女教师宿舍、女生宿舍、男生宿舍、膳厅等相比可谓鹤立鸡群,这种依平地和山坡地形不同梯次而建筑的校舍,是设计人员颇具匠心之作。大操场在便道下方,中有看台(时称之为"司令台"),操场东边毗连水稻田,更显现了田舍相映之趣!校区虽远离市尘,但步行经外商亚细亚洋行和德土古码头去到海关楼草坪,进入商店林立的三都外街也不过三,四里之遥。校务方面,抗战前夕由福州人郑希介任校长(首任校长许冠元,继之是周梦虞),此后即1938年至1945年上半年省上任命霞浦人孙承烈主持校务,但在1945年秋(抗战胜利时)黄乃杰先生任校长,他才任职一年多又被福安人刘昌星取代。我于1947年(农历正月初六日)乘民船去参加升学考试时获知校长是魏锡勋先生,他对高中部学生用英语上课。数十年来三中校长更替频繁如同走马灯似非正常现象,幸好我就读期间校座相对稳定,对教学工作十分有利。魏锡勋先生是教育界名流,对教书育人也有独到见解。记得,1948年3月1日当有人向他报告校舍对面停泊了一艘巨型军舰时,他立即与上岸的军官洽谈,可否让学生上舰见识参观?当即获得同意,并派橡皮艇接送我全班同学上舰。这是一艘大型登陆舰,舷号为“中字105”。由一位美国军人导引参观,所到之处,新奇无此,让同学们洞开眼界。魏校长更重视师资配置,他所聘请的老师大多来自省城福州,例如授英文精读课的刘鸿锦师就是从美国留学归来。其他如教代数学的王本儆师,教几何学的林福官师等均已名重榕城,教学极为认真负责。又如授体育课的陈鹤汀老师还能写诗作赋。据在厦大工作的三中老校友回忆,战时学校迁往内地福安坂头村(曾一度称为“坂中”)时,老师们授课也都很严谨。三都高中师长才德双馨,教学诲人不倦的精神,至今忆及依然印象深刻。如今省立三都中学已成历史 (学校于1950年秋并入福安县扆城初级中学,改名联中) ,但她早先的存在,在福建战时教育史上应是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四、三中校友的足迹

本人交游不广,见闻有限。现就有交往的少数校友现在情况略叙一二:我所在班级毕业于1950年春季,全班36位级友先后考入高校的有傅则绍(宁德赤溪人,曾执教于西安石油学院,教授),萧贻昌(福安县人,曾服务于青岛国家海洋二所,研究员),陳兆昌(宁德蕉城岐头人,曾在厦门某工厂医务室当医生),郑庆汶(宁德蕉城霍童人,曾任宁德地区物价局局长),比我晚一年毕业的关引光(宁德蕉城人,曾执教于山东大学外文系,教授)。总之,自1955年起至2005年止50年间出省或在省工作有中级职称以上的级友约占三分之一.原坂中校友在厦大执教者亦颇不乏人,如福安籍陈华(厦大法律系教授),陈安(同左),陈逸光(经济学院管仲经济思想研究员)在学术上均有所建树。三陈也是上次在厦大接待张炯时在座。另外有一位级友曾秉清(福州人)特地从台北专程来厦大与我叙旧(他于1949年初夏提前毕业但无交通工具返省城,适逢国民党驻防海南岛的胡琏兵团向台湾集中途经三都澳上岸住紥在高中部校舍,因曾同学父亲在台北工作,故请求军官帮助赴台,军方得知他刚高中毕业,乃欣然满足其要求登上军舰。他在台北林务局任职多年,彼此晤面时己是睽离近半个世纪。世事沧桑,人海茫茫,觌面恍如隔世。又例如,1948年从各地大学毕业到宁德一中任教的教员大多数在三中学习过,我对他(她)们都较为熟悉。

五、三中校歌馀音绕梁

三都中学有两首校歌,当时曾经感动过许多学子。其一:“抗战时期唱的,歌词如后:“寇焰炽张,金瓯缺裂。吁嗟华胄,千钧一发!我青年为国家柱石。应急起兮,同胞相率。授其技能,劳其筋骨,朝斯夕斯,孜孜不辍。信闽海之滨,吾侪发祥地,想起扬我国光,积耻尽雪!”其二:“胜利后唱的:三都岛枕东海中,岗峦起伏,竹树蒙茸,凭高四望,云物无穷。噫吁吾校屹立其间,念播迁之几度,知肇造之维艰。和平初奠定,建国亟需才,吾党之士,曷兴乎来。复兴主义,研究科学,培养济世材。南溯闽江,北望太姥,秉同舟之共济,历高山而仰止;既经文而纬武,又知书而识礼。有教无类,百年成效易睹!”——笔者注解:a.吾党,非指政治党派,是乡党的党,犹邻里之义;b.“有教无类”,摘自孔子教诲。


                                                 2016年8月21日于厦门大学

我们的母校原来历史悠久,背景如此辉煌,厉害了我的校!
不能忘记三都。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