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鹰之子 于 2016-3-28 13:30 编辑
“泰山,泰山,我是海鹰。”这是电影《海鹰》中的一句台词,曾在一代人中广为流传,影响甚远。《海鹰》的主人公原型就是有“海上爆破手”之称的张逸民。 参加解放一江山岛、“八·二四”海战、崇武以东海战等多次战斗,单艇独雷击沉国民党海军“洞庭”号炮舰,6次海战击沉3条军舰、重创1条……张逸民立下了赫赫战功。 2016年3月17日上午,一代“海鹰”张逸民在舟山医院病逝,魂归大海。他践行了几十年前的诺言:献海岛,埋舟山。 3月21日下午,张逸民的女儿张帆、儿子张玉森接受了采访,向记者叙述一代海军英雄的神勇故事。
遵循祖训,投身革命
张逸民,1929年出生于哈尔滨市宾县宾安镇。因为家里从事皮货生意,家境较为富裕,所以身为长子的张逸民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曾就读于伪宾县国民高等学校(现宾县一中)。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内有国民党一次次借机挑起内战,外有日军侵华。正在读书的张逸民决定放弃学业参军。但这个“军”不是当时势力较为强大的国军,而是共产党的部队。 “这和我们家‘敬岳飞、不敬关羽’的祖训有关。因为岳飞打的是外族人,而关羽打的是自己人。”张帆说,她父亲之所以会参加共产党,主要原因是看不惯国民党挑起内战。 1945年,张逸民参加了县委工作组,次年就读于东北军政大学。原本以为毕业后能到前线抗敌,但是几个月后,他无意中得知军政大学主要培养翻译员及前往苏联的留学生,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学业,进入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他随军一路从黑龙江南下,先后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直至解放海南。 张玉森曾听父亲说过,“海南岛解放后,本来要一鼓作气解放台湾岛,结果朝鲜战争爆发了。当时,美国总统公然宣布第七舰队进入台湾,任务就是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那时我刚刚20多岁,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心里就想我要当海军,要学会打仗这一套,到太平洋和美国人较量较量。” 怀着这个梦想,1950年,张逸民从陆军转到海军。当时,学校给了他两个方向:一是毕业后到护卫舰上,另一个是到鱼雷快艇上。得知鱼雷快艇是“哪里有战斗就调往哪里”时,张逸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鱼雷快艇,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编入东海舰队,成为人民海军第一代鱼雷快艇艇长。
单艇独雷,击沉“洞庭”号
说起“海鹰”张逸民,不得不提的是他单艇独雷击沉敌舰“洞庭”号(史称“积谷山东北海战”),创下世界海战史上近战夜战纪录的神勇之举。 1955年1月10日,在大陈岛海域,张逸民奉命与其他三艘鱼雷快艇一起攻击敌方驱逐舰“太湖”号。可因为故障,张逸民所在的102艇只发射了一枚鱼雷。回到指挥部后,经鱼雷员检查,发现一切正常,他提起的心总算放下了。 很快,张逸民迎来了第二次出击的机会:国民党“洞庭”号驶入大陈岛海域。“只要是我这条鱼雷还能用,就说明我张逸民还没有倒下,我还有一战的可能,就是死也要把敌人打掉。” 单艇独雷想要击沉敌舰,又是夜战,难度极大。当时正值寒潮期,大陈海域风急浪大,甲板上结的冰就有5毫米厚。“我还特意围了一个围巾,当时还想围巾能有点作用,别让海水打到脖子影响战斗,结果没起什么作用,反而变成一个大冰疙瘩,挂在脖子前。”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鱼雷快艇艇长沉浮记》纪录片中,张逸民回忆,102艇只剩下右雷,艇身向右倾斜近45°,且机器都是向右转动,再加上敌人所处位置是东南方向,正对风浪,弄不好就要艇翻人亡。 怎么办?102艇舱面人员集体商议,趁还没有发现敌人的时候,大家都到艇的左边保持平衡。于是5条大汉在左边靠近发射管的位置一字排开,虽然不能完全让艇身恢复原位,但也起了很大作用。 当晚,月光皎洁,张逸民很快发现了目标,而敌人并未察觉他们在靠近。张逸民使用的是前苏联制造的45-36k型鱼雷,一般情况下,前苏联教官要求我军必须在距离敌舰1500米的距离处发射鱼雷。但事实上,为了提高这唯一一枚鱼雷的命中率,张逸民沉住气,在距离敌舰200米时才命令发射。 很快,鱼雷击中敌舰并立刻爆炸。“首先是一道白光,之后变成了红色,很快又升起了巨大的水柱,落下后紧接着一种发黑的红色扩散开来。”张逸民在纪录片中回忆,船上所有的玻璃都碎了,舱面上的5个人霎时失聪,机舱人员还大声向他报告己方中弹。事实上,这是因为102艇和“洞庭”号的距离过近,巨大的声浪造成的错觉。 这是在所有鱼雷战中交战双方距离最近的一次战斗。可以说,张逸民是冒着与敌舰同归于尽的危险而发起的攻击。102艇胜利返航后,专家告诉张逸民,再向前20米,他们绝无生还的可能。
宁可牺牲,不做俘虏
1958年,“八·二三金门炮击战”后,张逸民在金门海域率领鱼雷快艇与国民党军舰连打了两仗,第一仗打得非常漂亮,击沉和重创了两艘敌方大型坦克登陆舰“台生”“中海”号,但第二仗打得较为艰难。 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子弹擦着张逸民的眉梢而过,他所在的指挥艇也被击中,他与战友相继落水,在波涛中漂浮着。海水又咸又冷,海浪极大,伤口火辣辣地疼,体能下降很快。还有海鸥袭扰,人在刺骨的海水中支撑不了多久。我军与敌方都展开了搜救行动。如果被敌方率先找到,必将被用于攻心战,对我军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张逸民做好准备,一旦被敌人发现,宁可解开救生衣,打死两个敌人后自杀,也绝不做俘虏。 这是一个拯救大兵的惊险故事。解放军前线指挥所派出8架飞机掩护7艘护卫舰开展搜寻工作,同时动员沿海各县400余艘渔船进行搜寻。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彭德清下令,花再大的代价,也要把张逸民救回来。 张逸民在海里漂浮许久,曾两度遇上敌方炮舰,两度与战友一起脱下救生衣,幸而都只是虚惊一场。最后,不知道在海里呆了多久,我军高速快艇终于成功救起了他们。那时候,张逸民的意识已经模糊,用他的话来形容就是“都没有活着的感觉了”。 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张逸民为原型,以积谷山东北海战和“八·二四”海战为原型,拍摄了电影《海鹰》,塑造了“泰山,泰山,我是海鹰”的海军英雄形象,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崇武以东海战,受周恩来总理接见
被敌舰击中成了张逸民心头的痛,他卧薪尝胆七年之久,终于有了复仇的机会。 1965年11月13日,张逸民所在的东海鱼雷快艇部队忽然接到上级下达的作战任务,传达的敌情是国民党有两艘大型炮舰“永昌”号和“永泰”号,从澎湖列岛马公港离开码头,前往位于崇武北侧的乌丘屿补充给养并运送钢材水泥。上级命令东海舰队鱼雷快艇第31大队6艘鱼雷快艇,与护卫艇第31大队108吨级护卫舰2艘、75吨级4艘、护卫艇第29大队的4艘护卫艇一举将其击沉。 接到作战命令后,参战部队立即进行了战斗部署和战斗动员,张逸民争取到了战斗主动权。随即,6艘鱼雷快艇穿过十八列岛礁区隐蔽前行,并停在距敌50海里的地方,卡住乌丘屿的入口处,等待进攻的机会。 大战一触即发,这时周恩来总理给部队发来电报,要求发挥夜战优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力争全歼来犯之敌。所有参战人员受到极大鼓舞纷纷表示,将英勇作战,绝不辜负总理的期望。 敌我双方刚接近,六艘护卫艇上的炮火一起向敌舰猛烈开火,敌舰立即还击。我方指挥艇的指挥塔被敌舰炮弹击中,桅杆当场爆炸,护卫艇第31大队多人牺牲,编队指挥员魏垣武等人负伤昏迷。 虽然相距较远,但张逸民仍敏锐地察觉到事情有变,赶紧下令加速钳制敌人。魏垣武醒来后,发射信号弹命令鱼雷快艇攻击。张逸民随即命令两艇火速攻击,但均未成功。 不久后,张逸民又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系。眼看敌舰就要进入乌丘屿,张逸民一咬牙,命令剩下的四艇同时出击,在敌舰“永昌”号两侧形成夹击之势,围而攻之。但由于敌舰机动性极强,吃水浅,规避灵活,四艇耐心地与敌人周旋,在敌人鼻子底下三进三出,才最终占领有利地形。双方僵持40多分钟后,敌舰终于露出破绽,张逸民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一举击沉了“永昌”号。 此刻正是11月14日0:31,在崇武古镇东南海域,我军护卫舰与鱼雷快艇成功伏击了由台湾驶向乌丘屿的敌舰编队,史称“崇武以东海战”。战后,作战人员受到周恩来总理和罗瑞卿总参谋长的亲切接见,张逸民就海战经过向总理作了汇报,总理频频点头,连说“打得好”“打得好”! 崇武以东海战后,蒋介石对反攻大陆逐渐死心,台湾海峡从此没有了战事。
英雄魂归大海,留下60万字回忆录
张逸民与舟山渊源颇深。 1969年1月,张逸民任海军舟山基地政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与司令员李静一起,把一个派性严重、问题很多的党委领导班子整顿成了团结战斗的集体。当时,《解放军报》在头版以近整版的篇幅宣扬了他们的经验,成为全军正军级班子建设的一个优秀典型。 在部队战备建设中,张逸民常常下部队到现场调查、解决问题。大到观通站、岸炮阵地,小到灯塔甚至只有二、三个人的观潮站,但凡有部队驻守的海岛,都留下了张逸民的足迹。“那时,我爸爸一年365天,有300天都在外面。不是忙着解决基层存在的用水、补给、看病、干部生活困难等问题,就是组织捕捞队实现创业创收。”张帆回忆。 1970年,海军开始航空母舰筹建计划,张逸民奉命在舟山寻找航空母舰停泊港。找到最佳航空母舰停泊港后,张逸民给海军领导写了一封信:“我还是希望回到海上去,如果海军认为我将来要当航空母舰舰长。合适的话,那我绝对愿意去当海军航空母舰舰长。” 然而,张逸民还是没有等到大干一场的日子。1987年,他以正师级干部级别离休。出于对舟山的感情,他将晚年生活地点选择在舟山,开始了长达14年的回忆录创作历程。“军人呐,讲究一个气魄,不仅不怕死,不怕困难,还要有一种军人的毅力,什么困难都挡不住。现在不打仗了,仍然需要这种军人的特殊品质。没这个品质,有再好的枪,再好的炮,都不行。”张逸民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记录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还原一些历史真相,同时记录晚年的研究成果,以期对国家、社会、子孙后代有所裨益。 2015年11月,回忆录第10次修改稿完成,全书共60余万字,目前已进入最终校对阶段。2015年12月3日,张逸民忽然说:“我感觉自己已经耗空了。”10多天后,这位海军英雄就住进了舟山医院,三个月后与世长辞。 张逸民在回忆录后记中写道:“我是怀揣着‘铁军梦’来到海军的,这是我向先烈许下的大愿。而今,我该怎样向先烈们诉说呢?我不敢说我已完全兑现,但我可以无愧地说,我真的尽心尽力了。就因为圆这个铁军梦,我该付出的并且能够付出的,我义无反顾地全都付出了。也就是为圆这个铁军梦,我该身先士卒当表率的地方,我都咬紧牙关奋勇争先。我可以怀着一颗平静而坦荡的红心……再次去拜谒人民英雄纪念碑了!” 这是张逸民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是向祖国、向党所交的一份答卷。采访中,女儿张帆含着泪告诉记者,希望父亲能在另一个世界的海岛上,驾着他心爱的鱼雷快艇保家卫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