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快艇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初期,培养鱼雷艇部队指挥干部和专业技术士兵的学校。主要任务是培训鱼雷艇部队的艇长以上指挥干部,鱼雷艇的水手长、轮机长、鱼雷兵、轮机兵、电信兵。学员是从部队选调的干部和士兵。学制1年半左右(含预科文化教育)。1950年8月,在青岛组建。1952年9月,改称第3海军学校。1953年8—11月,迁威海刘公岛。1957年9月撤销。由于快艇学校存在时间不长,当年虽是一座正规院校,但不是一座正规学制教育的院校,在全军职称评定的院校中排不上名次,后人知道的也不多了,它被“遗忘”了。 2005年8月24日,是海军快艇学校建校55周年纪念日,海军北海舰队特发行纪念封1枚,将其在人民海军初创时期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1950年8月,刚刚成立不久的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召开了建军会议,制定了海军建设方针:“从长期建设着眼,由当前情况出发,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有攻防能力的、近海的、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初期又以空、潜、快为主”。当时海军舰艇的主力,除接收国民党海军的几艘旧护卫舰外,没有什么像样的舰艇。驱逐舰和潜艇都还没有,鱼雷艇是当时最现代化战斗力最强的舰艇了。因此培养鱼雷艇部队的快艇学校是人民海军创建初期一所重点学校,是建军的重点之一。鱼雷艇是海上尖兵,在近海防御中,行动快速,机动灵活,即可巡逻守卫,又可攻击敌人。培训快艇部队的特点是短(时间)、少(投入)、快(掌握)。这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很适宜的。 1950年夏天,“重庆”“灵甫”两舰部分起义人员,在“重庆”舰舰长邓兆祥的率领下,于8月由辽宁省安东市(今丹东市)乘火车赶赴青岛,筹建海军快艇学校。海军快艇学校校址设在青岛市莱阳路八号,地处小青岛与栈桥相形成的钳形小港湾内。那时青岛刚解放不久,校内条件极差,既无任何教学器材,也无任何教学设施。荒草及膝,校舍破损,连吃饭都只能席地而坐,困难重重。在校长邓兆祥、政委朱军的领导下,真正从“开荒”开始建校。首先利用院内的空地,修整了一批草绿色半圆屋顶的铁皮房,供教学、试验、食堂等之用。在进校门右侧的空地上,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半圆顶铁皮房(就是现在海军博物馆的室内展厅),供全校开大会、听报告、文娱演出等用。这种房子冬冷夏热,夏季在里面上课,烈日晒得房顶“咯咯”作响,房内人个个汗流浃背。没有电扇设备也不准个人携带手扇。为了搞好游泳训练,更因为铁皮房子教室确实很热,学校领导决定下午为午休和游泳时间。如此酷热,大家都没有一句怨言,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尽早建立起一支人民的海上快艇部队。 学校在建校方针上,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当时没有现成的教材,而苏联提供的资料有限,就发挥大家的积极性,群策群力、自己动手编写。在编写教材前,先听苏联专家讲鱼雷战术课,编写讲义草稿,经苏联专家审阅,补充完善后,再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成教材。艇长班的学员,大都是从陆军选调来的立过战功的连、排级干部,其中还有几位营级干部、战斗英雄。他们的政治觉悟高,都有为革命学好海军业务的决心,但由于都是初次接触海军舰艇,而且文化程度又较底,所以要掌握鱼雷快艇战术这门海军专业技能,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为便于学员理解,在学校领导大力开展直观教学的号召下,教员设法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和挂图,并且在进度许可的前提下尽量把课讲的慢一些、通俗些。还利用晚上和星期天休息时间给他们补课。鱼雷和水雷的各项检查都有实物可以在实验室内分组进行练习,但鱼雷发射管无实物可进行操作,教研室就派人联系工厂,照图研究和仿制,解决了这一难题。为了使学员对海上爆破浮雷有实际的体会,由教员带领示范动作,学员划舢舨进行海上实际爆破练习,但为了安全起见,便用木箱代替浮雷,下面系以绳索和大石固定海底。没有炸药就用水雷中的炸药代替。为使学员体会如何使用瞄准器对敌舰进行海上攻击,以及目测敌舷角和发射距离的准确性,教员就利用现有器材组织学员在威海湾内进行练习,用交通艇代替攻击艇,上装瞄准器由学员操作。用运输船代替敌舰,上装罗经和测距仪由教员测舷角和距离,在鱼雷发射时(攻击艇降旗示意)用报话机通报给攻击艇的学员,以校对目测的准确性,这样反复练习结果使学员有了进一步实际体会,效果较好。现在再来看这些办法虽然简陋,但其艰苦创业精神永远值得继承和发扬。 1950年夏之交,在海军快艇学校筹建的同时,由重庆舰部分官兵、部分军大和地方院校选拔来的知青,共同组建了一支担负起培养鱼雷快艇指战员光荣任务的精干力量,命名为助教队。每当假日,助教队员身穿白色礼服,排成整齐的方队,由军乐队开路,大家踏着乐队奏出的节拍,威武雄壮的行进在莱阳路的马路上,市民争相观看并兴高采烈地呼喊:“小青岛部队来了。”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50年秋,第一批八艘鱼雷艇由苏联陆运到海校,就停泊在小青岛灯塔旁的海湾内。它不仅供学员实习之用,还曾准备抗美援朝参战,抗击美国在朝鲜半岛西海岸的两栖登陆,作为一支突击力量。抗美援朝未用上,后来在1954年的浙东海战中击沉国民党海军的“太平”号,在1958年的金门海战中击沉击伤国民党海军多艘舰艇,立下了战功。这是后话。当时湾内没有浮动码头,只有固定的水泥码头。每当涨潮时,海水漫过水泥码头,使快艇底部高于水泥码头,这时使用碰垫已不起作用,有风浪时更使快艇不停晃动,很容易碰坏艇底和螺旋桨。为了保护快艇,教练艇全体人员就日夜守护快艇,与风浪搏斗。特别是在高潮位时,人要站在海水中,用大方木或自己的肩膀顶推艇身,以保艇身的安全。随着天气变冷,特别是夜间站在冰冷剌骨的海水中,顶着寒风直到落潮为止,实是痛苦难熬。有的同学两脚都泡烂了,仍坚持着,一直坚持到浮动码头建成。 1951年第一期学员胜利完成课堂教学后,紧跟着转入海上实习。由陆军选送来的学员们,不仅学习情绪高涨,而且具有非凡的吃苦耐劳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有的同志开始不适应海军生活,每次出海实习时,都极度晕船,不仅把腹中食物全部吐尽,严重时吐出黄胆水,以至于最后身体乏力,但仍在机舱中坚持工作。到五十年代中期,从陆军调来的人员通过学习,有的已经成为第一批能独立操纵舰艇的舰艇长,如鱼雷舰艇长滕运(纪念封封面题字者)。经过一年零二个月的培训,共培训出学员897人。首批毕业学员被分配到海军各基地,配备了42艘鱼雷艇,成立了4个鱼雷艇大队,海军第一支鱼雷艇部队就此宣告诞生。从此祖国的万里海疆上,首次出现了“海上尖兵”---鱼雷快艇矫健的身影。在这支种子部队的基础上,学校又培养了几期学员,先后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浙江、广东、海南等海防前哨建立了鱼雷艇支队,这些支队对国民党海军是一个很大的威慑力量,海战中起到了突击手的作用,创造了海战史上光辉的一页。尤其是1954年11月1日击沉国民党海军“太平”号军舰,具有一定的战斗意义。在此以前,人民海军也击沉过若干艘大小不等的国民党海军舰艇,但大部分很小,最大的也不过几百吨。而国民党海军仗着有几艘千吨以上护卫舰的优势,仍然拥有制海权。“太平”号是一艘1430吨的护卫舰,是国民党海军主力之一。击沉“太平”号是人民海军鱼雷艇部队组建以来的首次作战取得的胜利,也是唯一的一次击沉国民党海军最大的一艘军舰,它对国民党海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台湾当局官员在24小时内召开了两次紧急会议商讨对策。美国报界也为此惊呼:“太平号被击沉,证明共产党中国现在拥有很大的海军力量”。美籍华人江南著《蒋经国传》中也有记述:“太平舰的沉没,给予国军强烈的讯号:既往的海上优势已为时间所淘汰。十日以后的一星期,解放军的海、空主力则以搜索毁灭国军舰艇为目标,国军舰队不支,被迫退南麂,浙海门户洞开”。“太平”号的被击沉,对国民党海军的影响还有一个戏剧性的片断。原快艇学校的张前修同志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对此有着生动的介绍:“我的一位留英海军同学、美籍华人汤富翔来枣庄看望我和叙旧,当他回忆起金门海域海战时,他很幽默地说:‘我驾驶的军舰是被你的学生驾驶的鱼雷艇击伤的’。他当时是国民党海军军舰上的轮机长,军舰沉没后,他被迫退役,离开了台湾海军,到美国去谋生。他还谈到,在那次海战中,台湾几艘军舰被击沉击伤,有的编号尾数是“4”或前后加起来是“4”,“4”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现在台湾海军军舰编号尾数或前后加起来等于“4”的数字均没有了。我鱼雷快艇部队击沉“太平”号后,又于1955年1月10日击沉了“洞庭”号炮舰,1955年1月20日重创“宝应”号炮舰。因此,可以说人民海军在与国民党海军的斗争中,首次取得制海权,鱼雷艇部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原快艇学校的文干同志赋诗赞曰:莱阳八号砥锋锷,刘公岛上练兵忙,“太平”“洞庭”祭剑后,海魔从此敛猖狂。 人民海军鱼雷艇部队的建立和发展是和快艇学校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支鱼雷艇部队组建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建军先建校。1950年8月,建立快艇学校,海军领导要求在6个月至1年内培训出鱼雷艇部队的学员,迅速组成一支能执行战斗任务的鱼雷艇斗队。1950年至1956年,海军快艇学校培养3800名快艇指战员,形成了一支很强的海上战斗力。因此,可以说海军快艇学校是鱼雷艇斗队名符其实的摇篮。虽然现在海军的战斗任务提升了,海上装备改善了,作战手段也发展了,昔日风光无比的鱼雷,已被今日威风凛凛的导弹所取代。但英雄的鱼雷艇部队和当年培养他们的快艇学校已载入史册,流传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