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鹰之子 于 2017-3-8 08:34 编辑
[岁月回忆]
电影表演艺术家__王心刚1961年的一篇文章《一个青年演员的感受》发表于1961年第三期《电影艺术》杂志!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40周年纪念日来临了,我的心情不能平静。在革命队伍中,我是年轻的一员,我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感到无比的幸福和骄傲!今天,当我们看到祖国在三面红旗的引导下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看到我国的电影形势在党的领导下飞跃地发展,有谁能不为之欢欣鼓舞呢!回想一下党对自己的关怀、教育和培养,深深感到党对青年演员的重视,这激励自己今后更加努力地为党工作。
1956年冬天,当我接受扮演《寂静的山林》中的史永光的任务时,心里即兴奋、又忐忑不安。兴奋的是,自己能有机会创造一位勇敢、机智的人民侦察员的形象;不安的是,自己在舞台上也是位很不成熟的演员,没有演过这么重要的角色,再加上对电影表演艺术这种特殊形式不熟悉,不适应,因此,感到担子重,唯恐完不成任务。我就是带着这种矛盾而复杂的心情开始工作的。工作开始了,我虽然对这个角色很喜爱,也和摄制组的同志一起进行了采访、参观和必要的案头准备工作,但由于内心杂念太多,开拍后,工作进行得很不顺利,尤其是当我看了最初拍摄的一部分样片后,感到实在差得看不下去!再拍戏时,无论如何也进不了戏了。这时,我开始产生灰心情绪,怕把戏演“砸锅”,甚至想到“干脆别演了,回文工团去算了!”领导上及时发现了我的这种思想情况,摄制组支部书记立即对我进行了帮助,他指出:由于我过分考虑个人得失必然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创作。其次,对于我不熟悉电影表演这一情况进行了具体的安排和帮助。当我卸下了个人得失的思想包袱,并通过向熟悉电影表演艺术的老同志请教、学习,以及在摄制组全体同志的鼓励和支持下,使我从新奠定了信心,完成了任务。
后来,我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正式开始了电影演员工作。1958年底,厂里请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战斗英雄张逸民同志,做关于我海军某部快艇击沉蒋贼军中字号运输舰的英雄事迹的报告。这一报告给许多同志以深刻的教育,也给自己留下很深的印象。我真想立刻跑上前去与他攀谈,并希望能和他成为知心的朋友。
是幸运,也是巧合。1959年初,根据这一真实事迹创作的电影剧本《海鹰》诞生了。组织上决定让我扮演张敏。我简直无法形容当时的惊喜心情,我怎么也没想到会把这么重要的角色交给自己扮演,这真是党对自己莫大的信任与培养。可是,转念一想,我的心又绷得紧紧的了。“我能完成任务吗?我能塑造出这样一个光辉的形象来吗?”但是,这一次我再不去想个人的得失了,我把这一光荣的任务,化作一股巨大的动力,推动自己要踏踏实实地向英雄学习,刻苦地钻研角色。
党真是无时不在关怀与培养自己。当我在创作上感到空虚、贫乏的时候,组织上决定让《海鹰》组的演员到部队体验生活。我的愿望实现了。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接触中,我和英雄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生活在一起,出海在一起,并且一起谈心,他们还帮助我们修改剧本。英雄们都很年轻,一般在20岁左右,可是,他们居然能做出如此惊天动地的事情!他们第一次参加战斗所表现的勇敢精神,就像久经考验的老战士一样,这怎能不使人敬佩呢!可是在生活中,他们却非常朴实、谦虚,待人诚恳、忠厚,从不以英雄自居,这就更使人热爱他们了!他们之间非常团结,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官兵关系也特别融洽,上级关心、爱护下级,下级也关心、体贴上级。听说,当他们和部队失去联系在海上搏斗的时候,家里的同志们心里非常难过,好多天吃不下去饭,天天到海边等着战友们回来……是的,战士们的心灵是最美好的!
在下部队之前,我对这一切并不能深刻地理解。而在部队生活中,我逐渐对他们增添了了解,产生了剧烈的感情。例如,战士们对我说:“每当我们出海执行任务,回头看到祖国的海岸线时,就感到在我们的身后有亿万人在支持着,心中充满了无敌的力量。”又说:“当我们胜利地回到祖国之后,水手长去看望轮机事务长的母亲,当老母亲知道儿子英勇牺牲的经过之后,半天没说话,最后只激动地说了两个字:‘光荣啊!光荣……’”。由此,我知道了我们战士精神力量的源泉:有这样伟大的祖国,有这样英雄的人民,一旦接受了我党的教导,受到了革命部队光荣传统的熏陶,他们就会英勇无敌,百战百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