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土楼见闻

                       土



土楼,一个特殊的名称,一个举世无双的大型民居建筑,被称为汉民族传统民居的瑰宝。相传当地部落为了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

福建土楼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和华安县。2007年,借到厦门出差的机会,我到土楼的发源地南靖县参观。

南靖在厦门的西北方,坐车游玩约需二个半小时。清晨从厦门出发了,乘坐旅游大巴向南靖进发,下了高速没多久,开始进入南靖的地界,沿着崎岖的山路穿行,真应了那段歌词“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涧,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扬……”。

盘山公路,是山区的特色路,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有点置身山脊的感觉,一面是悬崖峭壁,旁边是百丈深渊,有恐高症的人还有点不适应,在急弯处尤其危险,对面来车看不见,猛然出现,坐车的人都战战兢兢,好在驾驶员身经百战,熟练掌控方向盘,一次次“化险为夷”。到了山顶后,汽车开始下行,突然,有人高喊一声“土楼”,同车的人随即望去,受行车视角的影响,山坡上偌大的一个建筑群时隐时现,即新奇又壮观。没过多久,司机将车停下,导游要求大家下车,来到一个观景台,欣赏奇景。田螺坑土楼群俗称“四菜一汤”,它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岽山半坡上,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气势磅礴,令人震撼。居中的方形步云楼和右上方的圆形和昌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以后又在周边相继建起振昌楼、瑞云楼、文昌楼。五座土楼依山势错落布局,在群山环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大地上,又像是飞碟从天而降,构成人文造艺与自然环境巧妙天成的绝景,令人叹为观止,是民居建筑百花罢工中的一朵奇葩。据说某大国的卫星拍到后,惊呼,中国又建了一座神秘的军事基地。

一些游客出于好奇,下山进村,沿着乡间小路,只见四座圆楼簇拥着一座方楼,像是一朵怒放的梅花,美妙绝伦,璀璨夺目,又像是一支气势磅礴的五重奏交响曲,在青山秀水间激越地奏响。第一座土楼叫步云楼,就是那位于梅花花心位置的方形楼,高三层,每层26个房间,全楼有4部楼梯。取名步云,寓意子孙后代从此发迹,读书中举,仕途步步高升青云直上。1930年,步云楼的左上方又建起了振昌楼,还是三层高,每层26个房间。1936年,瑞云楼又在步云楼的右下方拔地而起,仍然是三层,每层26个房间。最后一座文昌楼建于1966年,准确地说它是一座椭圆形楼,三层,每层有32个房间。田螺坑自然村因地形像田螺,四周又群山高耸,中间地形低洼,形似坑而得名。在五座土楼之间,有那些被岁月熏黑的旧木板,以及木板上的红春联,洋溢着陈旧而美好的气息;高悬在楼道和木柱上的青葱菜子、竹编箩筐,或互倚,或列队,或相望,随意中构成了土楼人家美丽的装饰。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回到观景台,我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下田螺坑土楼的靓影;其宛若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山涧,黄墙黑瓦五座土楼依山势起伏布局,错落的土墙与层层梯田遥相呼应,一派世外山居的神仙风范。有人说:从海拔平行位置看,田螺坑土楼群有点像布达拉宫,仔细观望还真像那么回事,只见巍峨耸立,庄严肃穆,在阳光下一派金碧辉煌。

离开第一站,我们向号称“东方比萨斜塔”的东歪西邪楼“裕昌楼”进发,裕昌楼共有五层,房室270间,从三层开始,楼内回廊木柱便从左向右倾斜,最大斜度达到15度;而第四层回廊的木柱又以同样斜度反方向从右向左倾斜,两层楼的木柱看上去东倒西歪。歪斜尽管歪斜,可是若把一层至五层的木柱回廊看成一个整体,最底部的木柱和最顶部的木柱却是保持在同一条轴线上的。楼前有一小溪,一条人工修造的石阶桥穿越而过,楼的地基是用形状各异的山石砌筑;整幢楼只有一个门供进出,墙体表面脱落斑痕累累,映衬着悠久的年代。一幅对联“裕发家祥万事亨通,昌隆世衍百业兴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进楼观赏,看到家家户户的厨房都有一个小小的水井,井面都不大,直径大约30公分,井水很浅,都是直接用勺子舀水的,井的深度只有1米左右,而主人说井水是真正的泉水。我尝了一下,学着客家人的样子,蹲下身子,用塑料勺子舀了一勺水,真的是很方便。水很清,烧开的水喝着很清甜,井壁都是用光滑的鹅卵石围砌成的,像流动的小水箱甚是可爱。当地主人沿廊摆摊,兜售土地特产品,一、五层廊沿上悬挂大红灯笼,十分喜庆。大楼中间设一个观音堂,终日香火不断,不少游人纷纷进香,祈祷安康!

中餐安排在裕德楼院内,我们冶金质协一行正好配两桌,太阳伞下,大家欢聚一堂,品尝农家风味,条件虽然简陋,但干净且实物新鲜,鸡是现场宰杀,山珍野味就地取材,不一会功夫,四荤六素上桌,游客们吃得津津有味。

吃过午饭后,参观第三个景点塔下村,依山傍水,真正的一个世外桃园,民风古朴,夜不闭户。我最喜欢的是穿村而过的溪流,浅浅的,七八米宽的溪面上分布着好几座高高低低的造型各异的石桥,溪水非常清澈。在一片水流和缓的浅滩上,很多游客在那里戏水。阳光明媚,突如其来的雨滴也很大,引得大人、小孩一片尖叫声。但这雨过了几分钟就停了。据导游介绍,这种阵雨,在当地是非常常见的。

塔下村是漳州最著名的侨乡,也是首批15个中国景观村落之一。被誉为“闽南周庄”。这个村的历史悠久,建于1426年,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其实塔下并无塔,只是张氏子孙为了纪念开基祖华太婆从原住地“马头背踏下山”来到此地,在客家话里,“踏下”与“塔下”谐音,所以就有了后来的这个名字。那时塔下还是荒山野岭,荆棘遍地,张氏家族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作,家族逐渐兴旺,原来居住的土茅屋已不适应聚居需要,于是在沟谷两边建造土楼。村子五十多座方、圆土楼和三十多幢小巧别致的青砖小楼错落有致地散布河溪两岸,如从山巅俯瞰,村庄呈s型的八卦图形,被誉为"太极水乡"。有水才有灵性,塔下村便是如此,和粗旷的土楼相比,塔下的建筑则要显得柔媚。长满青苔的石阶,细细木板盖成的小楼,穿行错落老屋中的幽幽小道,让人不禁要问时空是否已经错乱?在所有土楼中,塔下村是与众不同的。

在塔下村,说游山玩水一点不为过,后面山上就是梯田结构的茶园。虽不说鸡鸭成群,但鸡呀鸭呀,绝对是土楼间的一景儿。沿着山间小路上山,或穿梭在田间土埂,或采茶于茶园行道。青山绿水间的那么一点红,还是很有点意境的。

塔下村最具特色的就是张氏祠堂——德远堂。德远堂坐落在塔下村东面山麓,占地6亩,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后又有数次维修,有二进五间,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左右。德远堂设计精致、古朴典雅,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祠堂坐北朝南,前有庭院和围墙堂内雕龙画凤,木石装饰富丽堂皇,别有一番味道(那天游人很多,特别是德远堂祠堂内,庭院里摆拍拍照的人特别多,等了会儿,又有新游客到了,等得不耐烦,祠堂拍得不好,少了庭院里的照片)。堂前正中有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池塘边耸立着雕龙石刻(俗称石龙旗杆)。祠堂外树立着二十三根石龙旗杆,都是石头做的,古香古色的,给人一种很淳朴、肃然起敬的感觉,彰显出村子深厚的文化底蕴。百年树人教育为主,千秋伟业人才领先。这支客家族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近年来得到海外族亲的积极支持,筹集数十万元基金,设置德远堂教育基金会,辅助家乡文化教育事业。

紧紧张张的一天旅行就要结束了,望着秀丽的山庄,我即兴赋诗一首“土村土楼土乡亲,南靖难舍山水情;自然环境塑绝景,不虚探访闽南行。”土楼你是旅游的圣地,你是华夏的骄傲,你有辉煌的历史,你充满山青水秀的气势。到此一游,激情澎湃,再次光临,终有归去来兮!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105030.png (575.24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105030.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135333.png (678.57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135333.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155535.png (454.81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155535.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226242.png (953.54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226242.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236343.png (536.12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236343.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256545.png (571.73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256545.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276747.png (432.29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276747.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296949.png (728.19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296949.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327252.png (825.72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327252.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347454.png (404.88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347454.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458565.png (820.94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458565.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478767.png (823.56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478767.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509070.png (586.29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509070.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599979.png (697.33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599979.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6010080.png (786.3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6010080.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6110181.png (670.35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6110181.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84124104.png (772.62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84124104.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89129109.png (749.63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89129109.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91131111.png (790.97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91131111.png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105030.png (575.24 KB)

360反馈意见截图16171117105030.png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