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家父史稿——《民国宁德》三都澳开埠调查集(2)
作者:涛之声
民国时期从三都码头看对岸礁头
通商后的海运大物流,引来人员流和资金流,带动了三都本岛的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歌台酒肆,茶楼烟馆,五花八门,形形色色,颇呈都市的繁华与喧闹。建国后,1962年12月,中国大文豪,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到三都澳海军福建基地视察有感,作《重游三都澳》诗曰:“解放之前曾此来,满街鸦片吐阴霾。森森夜景妖魔窟,郁郁情怀块垒杯。……”正是他35年前在这里看到街市情景的真实写照。当时,郭老投身于广州的国民革命,因北伐军的失败而被通缉,辗转香港坐船,首次来到三都澳,逗留时间虽然不长,数日后即改乘茶船离埠,前往上海避居,但对那时此处繁荣背后存在的不健康东西,印象很深刻,被反映到这一诗中。笔者的萧家岳父萧讳祖馨(字伯兰)曾从事“福海关”的代报工作,生前就形象地描述过昔日三都澳“巨轮似岛”、“舳舻遮水”的热闹景象。也就是说,当时三都澳没有大型码头,时常看到外国大轮船像岛屿般停留在离岸数十米外的深水港道中,民船蜂拥似的前去装卸货物,往返于泊岸间;由于进出三都澳的船只太多,把本埠岸边的水面全摆满,抬眼望去,只有帆樯如织,不见点水露天。
随着商贸的繁荣,经济的振兴,本埠的人口也在增多。据建国初期的摸底调查③,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日本飞机轰炸前,三都本岛人口约为二万五千人,是30多年前开埠时的3倍。其增加的部分多为外来人,本埠成了新的移民区,人口结构也发生根本变化,不仅是外来者远多于原住民,而且各社会阶层的人都有。各国的驻埠机构和开办的洋行、公司,以及“福海关”的高管人员,有不少是外国人,但更多的代理处和海关办事人员,又是从国内大中城市,如上海、天津、杭州、福州等地招收来的。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因社会背景和文化教育不同,其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也有差异,多已表现在居住和饮食方面。所以,当时三都街的建筑物有中式,也有西式,风格多样;饮食方面,也是中西餐兼有,南北风味并存。可惜,昔日的一切,已全毁在日本战机的炸弹之下。今幸存在山谷间的几座盖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班牙天主教堂和英国的修道院,可作这段历史的见证。
据建国初期人们的回忆,抗战前,船抵三都石码头上岸,前方的一大片海湾平地,就是当年的三都街,从左至右的一溜长街,依次为三民路、前进路、中山路和五权路。除前进路是本埠预留的街市空地,前是操场,后是草坪外,其余三路均布满机关、单位、商铺和住宅等,则俗称外街、中街与里街。这三条街的背后为小山坡,坡上有三个原住民的村庄,由南至北是罗厝里、孙厝里和陈厝里,各有百余户人家。平时依靠讨海务农为生,开埠期间,三村共有300多个男全劳动力,绝大部分成为码头的搬运工人。
外街名三民路。主要有“福海关”的建筑群,如海关大楼、海关俱乐部、海关代报处、海关大磅厂、海关房舍等,还有各国驻埠的办事机构,现能知道的除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印尼、荷兰、瑞典、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等13个国家共21家商行、公司(后面的4国因较早退出本埠市场,则常以“9国21家”之称)的代理处外,有西班牙、比利时等11个国家与本埠在交通、文化、宗教诸方面有往来。上述共计24个国家,均为利益攸关者,曾先后在本埠设立过领事馆、办事处或代表处的机构。街上有三家银行,即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和农民银行;有海军旅部军法处办的“兴宁”,福州人办的“泰余”、“洽记”,兴化人办的“建南”,福安人办的“裕宁”等五家私人钱庄;有“普安”、“永安”、“福安”、“源安”、“华安”、“先施”、“仁济”、“扬子”、“太古”和“华侨”等10家私营保险公司;有黄阿七、王佬愚、李如纲等7人合办的“代销处”和“代报处”;有福安人办的“太安轮船公司”;有宁德人办的“乾泰轮船公司”;有福安人办的“一新”、“大纶”二布庄;有福州人办的“恒余”、“泰兴隆”二京果店;有福安人办的“恒康”、“粉豆行”和“万顺号”酱园店;有宁波人办的“庆华”五金店,等等,不一而足。尤其突出的是,这里开办一家“新民”大旅社,除接待旅客的食宿外,楼上还专设一“清唱堂”,多时有十几个唱班,常养烟花女子三四十人,备有大烟枪(吸食鸦片的长烟斗)数十杆,是供有钱人“眠花卧柳”与“吞云吐雾”的寻欢作乐场所。
中街名中山路。是本埠的商贸中心,繁荣的街市、购物的天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当时岛上有大小商店200余家,大部分是集中在这条街上。内较有名气的是,宁德人开的“新泰丰号”、“福兴号”二大布店,和“协和号”、“兴隆号”二鲜杂店及“民天”碾米厂;城关渔霸“德顺行”辖下的“黄月记”、“黄日记”二鱼行;飞鸾黄呈琦开的“同源”杂货店;霞浦人开的“大丰”碾米厂;福州人开的“新美”洋饼店和中药铺;罗源人开的成衣店等。该街平时就很热闹,每逢“清明”至“ 中秋”的茶季,生意更兴隆。这中间还有个官井洋大黄鱼“瓜汛”的捕捞期,从“立夏”到“夏至”的大潮“黄瓜暝”夜市,人流如潮,灯火通明。
里街名五权路。主要为居住区,也是机关单位的聚集地。大体可分上下两个区段,上段以商铺为主,下段居民多。该街作为外来者新辟的移民区,房舍鳞次栉比,参差不齐,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民国时三都澳设有省辖的特种区区署、国民党区党部、三青团区队部、警察局、省水警分局、海军支应局、电报局、邮政局、盐务局、海军陆战队独立旅旅部、水警大队队部、保安队队部、侦缉队队部、税警团团部、宪兵队队部等党、政、团、军、警、宪机关,应有尽有。
南松岐外街前面的冬瓜山麓,矗立着一片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就是当年闽东的最高学府“福建省立三都中学”。再顺着龙歇塘山边往回走的路上,是一家规模较大的机械锯木厂,把闽东产的原木加工成形后运去出口。这家工厂的机器,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据当地老人说,还利用木屑作燃料,产生热力,推动机器发动机。其时,没有现代旋转运动式的圆锯片锯木,而是采用上下拉动的条状锯,预先把间隔设定好,装上几个锯条,同时锯下几块木料来。此一锯法,可能与当时使用的“往复式蒸汽机”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