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贴]游三都

作者:何少英

      先前,父亲常对我们提起,在他少年时代,曾经在宁德三都岛求学过。就读于“三都省立中学”,是当年闽东北唯一一所中学,那时候,三都岛上人来人往,商店、公司、别墅、教堂鳞次栉比,三都澳港口云集五洲商贸,吐纳四海樯帆,呈现一派殖民地式的繁荣景象,人称“小上海”。

      后来,翻阅资料,我在书中看到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就已经在三都岛设立了税务总口,下辖9个口岸。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式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于次年5月8日成立福海关,于是,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13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公司、洋行,清政府设立了2家轮船公司、保险公司、银行分行、钱庄,众多工商企业办事机构,1905年还铺设了海底电缆,成立了大清帝国电报局,成为当时福建省最繁荣的商港之一。不幸的是,于二战时期,日寇多次轰炸,1944年6月日寇出动了15架飞机,投下了30多枚炸弹,把整个三都岛上的建筑物几乎全部炸成一片废墟,仅留下天主教堂、修道院和福海关3座楼房。

    怀着一种探古情怀,我们来到宁德三都镇。伫立礁头码头,海风拂动,动荡着巨大的声响,潮湿而清涩地鼓动着一切,海浪一拔一拔地涌来,山与海在这里直接地碰撞着,涤洗了众多的泥沙,绵绵的滩涂缓缓地伸向大海,海水浑蓝并不清澈见底,但仍可见鱼群游戈,我忍不住伸下手去,一股温馨和清凉从手指往上渗,直至心尖,才感觉到鱼群十分深远,这人与鱼好似现实与梦幻一般咫尺天涯地相隔着。

    遥望大海,海天相接处,矗立着众多的山峦、岛屿,俯仰海天,无愧地站立在天与水之间,碧海、蓝天、青山、白云多么美妙的色彩组合,好一副恒古不变的山水丹青。

      霍山东脉的白马山、笔架山由西向东呈半岛状伸入东海与太姥山南脉在东冲口交汇,围住了714平方公里的海面,形成了三都澳。“海上天湖”浑然天成,这些山峦、岛屿挡住了狂风巨浪,海水以优美的弧线起伏着,这里水波不兴,纹浪细小,三都澳内群岛散落,水深湾阔,口小腹大,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良港。

    我们乘上快艇,在海面上驰骋,微风轻拂,浪花飞溅,好是心旷神怡。

    海面上轮船、快艇往来穿梭,一幢幢的渔排小屋,形成了海上村落,透露着别样风情。

    登上三都岛,码头边几根大桥敦长满了牡坜壳,沧桑而又古朴,它们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曾经繁荣的三都澳,是不甘寂寞,总会东山再起,再度兴盛。

    寻问当地路人,当年遗留下来的天主教堂、修道院和福海关的去向,我们便直奔山上而去。一条铺着石板的道路,野草已漫上道来,占领了大部,道路显得窄小,两 边青葱的荔枝林,过了挂果的季节,荔枝树依然苍翠欲滴,在海风中摇曳,发出“哗、哗 ”的声响,这里曾经高楼林立,这里曾经街道纵横,衣着华丽的先生、太太在这里行走,白衣、黑裙,文静、素雅的女学生在这里漫步。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人们在这里聚集。这一切都已是过去的老时光,它在一瞬间里消失,在日寇的炮火中烟消云散,60年时光的磨合,如今是这漫山的青草树林,草丛中伸出一大朵一大朵的金黄色的菊花,花朵大如盘,璀灿艳丽,如火一般烧遍山野。与我们本地山里土生的花朵仅有钱币大的小野菊花截然不同,想必是前人留下的吧。炮火轰走了城市的繁华,却轰不走花的繁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石板道渐渐的宽畅起来,变成了漂亮的红色纹砖,一座西班牙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圆尖顶;拱形的大门;色彩斑斓的玫瑰玻璃窗,各式各样的轻巧玲珑的雕饰,流露出浓浓的欧式风情,这座教堂建于光绪二十四年,由梵帝冈罗马教廷所建,用料考究,庄严、肃穆。是福建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教堂。

    教堂后面不远处是修女院,仍为哥特风格,城堡式结构,陈旧的,有些斑剥的灰白色墙体掩映于绿树丛中,已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素淡的色调给人一种幽远,宁静的氛围,外墙壁拱用粗犷的混凝土凸出边缘,强调轮廓,及窗楣上波浪形的纹砖,使整幢建筑凹凸有致,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彰显出古香古色、雍容、典雅的格调。当地人告诉我们,在三都最鼎盛时,修女院曾达十几座,被炸后,只剩下这一座,她是三都曾经繁荣的见证。

    绕过一个小山头,可以看见一块绿草坪,草坪尽头是一座双层、正方形、脊顶的小洋楼,为晚清西洋风格的建 筑,优雅的拱形门窗、宽敞的走廊,历经百年风雨的冲刷,已显得有些陈旧,但仍可看出它曾经的风华。这就是晚清时,福建省三大海关之一福海关的遗址。

    福海关座落于面向大海的山坡上,这 里视野开阔,正对着三都澳的港口码头,所有进出的船只尽收眼底,岛上的主要街市也都尽在眼皮底下,想来当初选址时一定是看了风水的,是个显要的好位置。

    公元1895年4月,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偿还外债,不得不把目光落到了口岸上,急于多方扩充财源,见三都澳有利可图,就决定在此开埠设关,清关绪25年(1899年)正式成立福海关,福海关税务司长期由英国人担任,关税主权实际上操控在外国人手里,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产物,是外国列强疯狂掠夺我国财富的基地。

    福海关的建立是清政府无能的表现,但对当年民间经济贸易是起过一定促进作用。其时期欧美流行饮用红茶,以至红茶出口量逐年增加,三都澳正式开关后,三都便成为闽东北“海上茶业之路”的出口,红茶价好畅销,供不应求。

    记得儿时常听奶奶提起,从前老家里曾做着很大的茶业生意,周围的许多人也都做着茶生意,那时大宗的茶业运往三都港,又从三都运回许多的布匹,布匹堆在屋子里,人们常常躺在上面当床睡。据福海关贸易资料记载:1916年—1926年经福海关出口的茶业量年平均15万担以上,居全省之首,其时期的粗瓷、桐油、纸张、木材及林产品贸易量也大量增加,所谓“茶业运出去,白银流进来”。在我们大量出口茶业的同时,三都澳曾为大半个中国供应“美孚石油”和其它日用品,也成了帝国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的基地。父亲还曾对我们提起:在还没有开通公路的时候,人们出外远行,大多都是先步行到三都,再乘船到福州、上海、新加坡等地方。福海关的开放使三都澳实际上成了闽东北交通贸易的枢纽。同时也促进了内地的贸易。

    如今福海关只剩下这座遗址了。但它却意义非凡,它向世人昭示了三都澳潜在的开放与开发的巨大优势,以它独有的建港条件,区位优势,资源配置,预示着闽东地区注定要引来世界性目光,预示着海峡西岸这颗滨海明珠注定会有那么一天要大放光彩。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