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福建海军的家史

转自 覃业程1949年9月,成立华东军区海军驻福州办事处。1951年4月,海军福州办事处与陆军厦门要塞部队炮兵指挥所合并,组成华东军区海军厦门基地筹备处,辖直属营,海岸炮兵第1、第2营和1个布雷分队。
1953年11月,厦门基地筹备处改建为厦门水警区,归华东军区海军建制领导。辖福州、厦门两个巡逻艇大队,海岸炮兵第1、第2营和1个布雷分队。
1958年10月,以厦门水警区为基础组建海军福建基地,归海军东海舰队建制,地区性的战斗活动归福州军区指挥。12月18日,海军福建基地正式成立。其驻厦海军部(分)队有巡逻艇第三十一大队、护卫艇第三十二大队,海岸炮兵第三十八、第四十四营,以及入闽参加炮击金门作战的海军部(分)队。
1964年11月,海军福建基地机关迁三都澳。辖护卫艇第三十一大队,海岸炮兵独立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四营(1966年11月依次改称海军岸炮独立第六、第七、第八营)和观察通信第十一大队等部(分)队。
1979年10月,海军休养所(1952年组建于厦门岛,同年迁鼓浪屿)改称海军鼓浪屿疗养院,隶属于海军福建基地后勤部。
东海舰队福建基地宁德水警区(宁德)
东海舰队福建基地厦门水警区(厦门)
1953年7月,海军部队进驻宁德县三都澳,1955年4月,以福州巡逻艇大队与海军舟山基地海岸炮兵第四团合并,组建三都澳巡防区,隶厦门水警区。1958年5月,由海军高射炮兵第五团划出第一营归三都澳巡防区管辖(次年改称海军高射炮独立第四营)。11月,三都澳巡防区改建为三都澳水警区。,隶属海军福建基地(驻厦门)。以后又组建了海坛水警区和沙埕巡防区。1964年11月,三都澳水警区迁往厦门并改称厦门水警区;同时,水警区基地由厦门迁驻三都澳。
东海舰队第21快艇支队(宁德)
1953年3月,组建闽中巡逻艇大队,驻泉州后渚。4月,组建三都澳巡防区。
1953年6月,在上海组建福州巡逻艇大队;10月,进驻连江琯头。
1953年7月,在上海组建厦门巡逻艇大队;11月,抵厦归建,进驻马尾。
1954年6月,组建厦门观通段,下辖6个观通站。
1955年2月,组建海岸炮兵第五团;1958年4月,撤销该团的番号,所属岸炮第三十八、第四十、第四十四营直归厦门水警区建制领导。
海军台州巡逻艇大队 1953年3月,海军温州水警区台州巡逻艇大队进驻福鼎县沙埕港,1959年改为护卫艇28大队,1964年8月改编。
1968年8月,在三都澳组建海军鱼雷快艇部队。1974年12月,增建导弹快艇部队。1970年8月,组建福建(海军)基地登陆艇中队,1976年12月,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登陆艇第三三大队,下辖4个中队,12个分队。
1980年,三都澳海军部队还将原组建的福建(海军)基地防险救生船中队扩编为大队,改驻福鼎花眉岩。
海军高炮部队 1955年4月,海军高炮部队第五团驻福鼎县沙埕港,1958年5月,该团1营移驻霞浦县东冲。1964年8月,海军高炮独立第八营进驻福鼎沙埕,1968年10月调离后由海军高炮独立第五营接防。
海军观通部队 1955年,海军一雷达连驻防福鼎县沙埕镇,后改由海军东海航空兵37831部队45分队接防,
1964年,海军第十六观通大队驻沙埕,后改由海军37888部队34分队接替防务。
海军第416医院
1956年4月,第四五疗养院改编为第十九预备医院,驻宁德县,后移驻福安县,1958年转驻霞浦县。1959年9月,归海军福建基地建制,改编为第416医院,调往同安县。1979年3月,由第416医院的1个分院改编为海军第442医院,驻宁德县。1987年3月,第416医院整编为海军同安闽海医院,对地方开放。
海军第441医院 1979年12月,福鼎沙埕海军巡防区医疗所扩编为海军第441医院,驻沙埕。1987年改编为海军罗唇门诊部。
岸炮连 1968年春,海军岸炮某连进驻霞浦西洋岛,隶海军福建基地,1985年撤离。
1973年6月,海军福建基地快艇205大队(37603部队)驻防福鼎县沙埕镇。
1983年9月,海军37628部队[740艇]组建并驻福鼎县沙埕流江。
1989年,海军福建基地组建37721部队,驻防福鼎县沙埕镇。
海军第4807工厂
1965年3月,海军筹建第一O三二厂,驻福安县下白石镇,隶4316部队。1965年10月,改为海军4807工厂,下辖船舶、电机两分厂。
海军37503部队修接船管理所
1965年3月,海军37503部队[航标测量队]进驻福安县下白石镇,组建修接船管理所,1975年8月,改为37503部队修接船管理所,为营级单位。
海军37503部队教导队
1970年,海军4008部队教导队进驻福安县赛岐镇,1975年8月改为37503部队教导队,为营级单位,仍驻赛岐镇。
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
1949年9月下旬,以第10兵团教导团和青年干部大队的部分干部及毕业学员为基础,组建学校。先称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军政干部学校,11月初改称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11月5日,军大分校在闽侯上街正式开学。第二期1950年10月22日在福州市仓前山开学。
1951年3月5日,根据第一次“全国军事学校暨部队训练会议”和中央军委关于各大军区及其分校改编为步兵学校的批示精神,总参谋部发布文件,命令各大军区军政大学一律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各分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学校”,华东军区命令,华东军政大学改称第3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改编为华东军区第3步兵学校。4月6日,华东军区命令,华东军区第3步兵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步兵学校。校领导人与校部机构均不变。1952年6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调整全国军事院校的命令》,其中对步兵学校调整缩编为1所总高级步兵、2所高级步兵学校和9所步兵学校。第3高级步兵学校改建为总高级步兵学校.7月,第14步兵学校(福州)奉命撤销。部分机构与第13步兵学校(金华)等单位合并,迁至南京在南京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步兵学校。1955年5月30日,国防部命令各步兵学校更改名称,冠以地名。第4步兵学校改称南京步兵学校.1962年9月根据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联合下发的参校字363号通知,南京步兵学校改称南京军区步兵学校,1969年底南京军区步兵学校都被撤消。
福州军区军医学校
1973年9月,福州军区决定在福州筹建军医学校。后因故易地在江西鹰潭成立。1977年2月开始迁回福州。1978年整编为师级单位。1985年9月后改名南京军区卫生学校。
福建军区医校。1950年在福州创办。1952年底扩建为第6军医中学。1954年6月后与第5、第7军医中学合并为第6军医学校,迁南京。
第18文化速成中学。1951年5月,福建军区成立文化速成学校;翌年2月改称文化速成中学。1954年改称第4文化速成中学;1955年改称第18文化速成中学。1959年4月,18速成中学番号撤销,机构并入江西军区第45文化速成中学。
福建军区干部文化学校。1953年9月在龙岩组建,1956年2月撤销。
福建军区干部学校、福州军区干部学校。1954年,福建军区教导营在福州扩编为福建军区干部学校。1956年7月,改称福州军区干部学校。
福州军区轮训团。1957年10月,将福州军区干部学校、政治理论训练班、边防第22团、福建省军区军士教导营、福建内卫营和内卫第40团一营等6个团、营级机构合并,在福州组建福州军区轮训团。1959年4月,轮训团撤销。
福建军区后勤学校。福建军区后勤部1951年8月在福州开办,1953年初改为后勤训练大队,1954年初撤销。
福州军区后勤学校。福州军区后勤部于1961年5月开办,同年11月改为后勤训练队。
福州军区卫生学校。1962年10月,将福州军区医护学校改称福州军区卫生学校,至1969年9月撤销。
福州军区“五七”干部学校。1976年3月在邵武开办,1979年6月改为福州军区干部文化学校。1981年6月撤销。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1958年8月,为配合炮击金门,中共福州军区委员会和福建省委员会决定,在厦门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8月24日正式对金门广播。以后陆续建立了福州、厦门、古田、光泽等4个分台。1964年8月14日,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正式授予番号,并规定电台为师级单位,归福州军区政治部建制领导,电台机关由厦门杏林迁至福州新店,厦门设分台。经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批准,电台自1984年元旦起,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峡之声广播电台。1985年8月31日划归南京军区政治部建制领导。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