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海风吹过三都澳

转贴          作者:杨朝楼

      早就听说过,宁德三都澳是福建省六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港内波澜不兴,岛上自然景观和历史建筑景点不少,可作一游。
      三都澳位于福建宁德市。距宁德市15公里处。有一海边集镇,名飞鸾镇,汽车驶出高速公路出口,摇下车窗,便感觉有一股咸咸的海风迎面扑来。行有二三公里,到了一港口。同行的宁德亲戚说:“到了,从这里往对面去须乘轮渡,有十分钟便到岛上。”
      下车,海风拂面,空气中有些鱼腥味。看渡口处的轮渡,其实是一些小船,坐十人左右。包了一小船,上得船去,感觉有些摇摇晃晃。看水面,却如日常所见的湖面,平静得很,只有当小船启动往对岸驶去时,才能看到发动机犁开的海水翻滚,似有波浪重叠的形状。
      据记载,三都澳又名三沙湾,为闽东沿海的“出入门户,五邑咽喉”,海域面积714平方公里,由城澳半岛、官井洋、复鼎洋及三都、青山、斗帽、白匏、鸡公山等19个岛屿组成。水深波平,腹大口小,能停泊数十万吨巨轮。10米以上深水域173平方公里,可开发深水岸线72公里,均居世界首位。孙中山《建国方略》称之为世界“最深不冻良港”。
      郭沫若曾称赞这里“水深港阔似天湖”。小船行驶在天湖般的海面上,举目四望,但见海面东西两边群山连绵,奇峰四起,恍若是置身于风光旖旎的内陆湖泊。10分钟左右,船到三都岛,也就是三都镇所在地。上得岸来,只见不远处的海岸线上,一排排渔排连接到天边去。问当地的亲戚,说那也是三都澳的一大景观,万顷渔排被称为海上威尼斯,游客可以在上面观海、赏鱼、垂钓和品尝海鲜,一位亲戚就在那其中养了许多鱼。
      半岛上没有重型车辆,亲戚家来接人的车是那种改装的摩托车,开起来“突突”地响,几分钟的路程,就到了亲戚家,其实离渡口也就几百米的路程。
      从亲戚家出来,往山上走,穿越一条古老的小巷,小巷两边的人家,有的是旧屋改的新门头,没有翻新的屋子,门口竖了旧时的石碑,那门头,也是旧时的飞檐,上有匾额,字迹模糊不可辨。小巷狭长,通往山上。走在巷道间,依稀感觉自己是行走在唐宋明清的某个年代,摩肩而过的商旅穿着奇装异服,接踵而至的游客操着异地方言,小小的三都岛上五洲商贾云集,三都澳内四海樯帆风动。而我只是一个云游的书生,偶然间到达一处人间胜景。
      拾阶而上,一座教堂突现眼前,外围是铁栏栅的围墙,却上了锁。看那墙体,似是翻修过的,“文革”时期的标语口号,被新刷上的白灰覆盖了,依稀还有一些痕迹,似在告诉人们,这里同样有过“破四旧”那样的经历。从窗口往里看,教堂内的布置与别处的教堂一般无二,才知,这还是有人来做礼拜的。
      顺教堂往上,是一处墙体斑驳的欧式建筑,一问,说是修女院。修女院不见大门,靠路边有个侧门,但侧门紧闭。敲了许久,里面有人问:“找谁?什么事?”怕被拒之门外,便答道:“是媒体记者,想来采访。”里面的人打开门,是位穿着与寻常人一样的修女,修女道:“没什么好采访,你们随便看,这里是不收门票的。”
     跟在我们后面的有一群游客也跟着进来了,使冷清的修女院人气氲氤。修女院内的墙体的苍老程度与外墙大致相同,也许,只有这样的环境才适合静修。稍作参观,便与修女聊起来。修女说:修女是没有家庭的,修女院就是她们的家,也不是固定住在一处修女院,省内有许多修女院,一般一个地方住一段时间,就又到另一个修女院去。
     走出修女院,身后是静默的建筑,对面山腰上,是一排古意森然的苍松,似在默默地注视着三都岛上的千年变迁。
     匆匆半日,无法去更多的地方。据亲戚介绍,早在唐朝以前,三都澳就已开发。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此设有宁德税务总口,下辖9个口岸。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正式开放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同年5月8日,成立福海关。随后有美、英、法、俄、日及荷兰、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等13个国家的20家公司在三都设立子公司和商行。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三次轰炸三都岛,致使三都岛十室九毁,繁华的港口从此风光不再。
     三都澳内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奇礁怪石,如“金龟驮珠”、“鲲鹏展翅”、“烈马回首”、“非洲大象”、“鸡笼屿”、“古猿人”、“笔架山”等。
     斗帽岛有一巨石,状如“螺壳”,高约2丈,外壳圆滑,壳内是空心的,可同时钻进五六个人,透过螺壳小孔,能观赏到官井洋的景致。青山岛虾荡尾东侧,有一石壁临海兀立,岩石石纹隐隐显出关云长骑马持刀的雄姿,阴霾雨雾时,由于水气滋润,形象更加清晰,俗称“仙人画”。
     因时间关系尚未一游的景点,可以留待以后一览,而半日的行程,已经让我走进了三都澳的历史深处,不虚此行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