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与新闻职业擦肩而过 选习武之道志向如初(从军回忆录之六)

本帖最后由 快艇兵 于 2011-8-18 15:54 编辑

111.jpg

          与新闻职业擦肩而过  选习武之道志向如初      
                              —— 从军回忆录之六                       
                                                  快艇兵


    海军舰艇部队战备任务紧张,生活枯燥,但只要善于观察,平淡中也会发现精彩。我好奇心特重,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想探个究竟。第一次夜航,我对淡淡绿光的航迹兴趣浓厚,先后问了几个老兵,答案不一,有说是月光反射,有说是水温差异,甚至有说“想都没想过这类闲事”。后来,询问中队指导员(快艇中队为正营编制,该职为正营职。后该职位改称中队政委,最后才称中队教导员),得知舰艇螺旋桨搅起海水中的浮游微生动物,他们平时也发出微弱的荧光,被螺旋桨高速搅拌后就更加活跃,亮度也随之升高,于是便形成了绿光的航迹。
    绿光航迹令我派生出许多遐想,虽然子夜深沉大海苍茫,但是水兵却不寂寞,瞧!不仅天上有嫦娥起舞,海里有鱼虾追逐,浪尖还有焰火晚会。一时兴起,便写了篇散文诗投稿中队墙报,很快刊载并获得好评。接着,应约为墙报写了几篇稿,并运用“半桶水”的绘画基本技巧,牺牲休息时间为墙报绘制刊头和插图,开始在新兵中“崭露头角”。
    几个月后,参加护卫舰鱼雷快艇协同作战演习,以亲身经历写了通讯《太平洋上不太平 东海劲旅勤练兵》,大队(团)政治处主任从中队墙报上阅读后,鼓励我向军内报刊投稿。福州军区主办的《前线报》刚登载此文,支队宣传科就打电话给大队政治处了解我的情况。事后得知,大队稿件见报数(行话,即公开发行的报刊采用稿件的数量,通常以年度为统计时段)寥寥无几,当年我那稿子还是“零的突破”,难怪引起上级关注。
    1974年4月底,在西沙海战报捷中,参加了基地新闻报道培训班,紧接着参加基地新闻摄影培训班。前者学员达50多名,培训五天;而后者只有4名(仅我是战士,其他3名是干部),培训一个月。两者比较,前者泛泛而谈,青蜓点水,记忆模糊;后者则循序渐进,注重实践,印象深刻。
     讲授摄影技术的年轻老师,是海坛水警区宣传科新闻干事章汉亭,其身材魁梧相貌英俊,原来也是基层连队战士,凭着虚心求教和勤奋钻研,自学成材掌握了高超的摄影技术,虽然刚满24岁,其作品已多次被军内外报刊所采用,能拜其为师实属荣幸。章老师认真履职,从摄影原理、各种要素相互关系、摄影技巧到暗房冲胶卷、放相方法、艺术手段等,都一丝不苟耐心讲授和示范。通过培训,我也初步掌握了从拍摄到暗房冲放等技能,以优秀成绩结业。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阴差阳错,满以为经过刻苦学习掌握到的摄影技能,回部队后会派上用场,但由于遇到部队仅配备海鸥牌120黑白照相机、购买胶卷须层级审批、没有暗房冲放设备等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结果毫无建树。虽然这不应归咎于我,但至今我仍感到愧对章汉亭老师(章老师后来调到海军宣传部《人民海军》报社任记者、摄影部正师职主任记者,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网上对其有专门介绍)。
    而另一方面,仅听过几天课粗略了解的文字报道知识,却让我与新闻职业擦肩而过。
    回部队后,我利用训练和执勤间隙撰写小通讯,稿件在《人民海军》报、《前线报》时有刊载,虽然是“豆腐块”(行话,即占用篇幅很小),甚至有的仅在“一句话新闻”中摘录,但心中也挺“臭美”的。
    1975年夏季,支队(师)从基层抽调人员配成两个报道组,去各部队“采风”。一个组由支队宣传科专职新闻干事任组长,另一个组原由岸勤部专职新闻干事任组长,但刚出发他恰巧患病住院,上级让我替代。半个月的“采风”,我负责的小组写了8篇稿,后来见报5篇(见报率63%);另一组写了9篇稿,后来见报3篇(见报率33%)。这个结果自然引起一片哗然。
    同年秋季,我被抽到基地宣传处报道组,因《通知》注明为期一个月,所任鱼雷快艇水手长的工作便移交别人替代。该处新闻干事韩永材任组长,他早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原在《人民海军》报社任编辑,主动要求来福建前线部队任职。韩干事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共产党人),思想异常纯洁正派,工作极端认真负责,生活非常艰苦俭朴,为人十分友爱真诚,这些优点早有所闻,接触后感到“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敬佩之余,有时也让人难以接受,如:每天从早晨到晚上,进行实地采访、整理素材、构思篇目、撰写草稿等,已经身心疲倦,但不到零点是不准我们睡觉的,甚至有时为了提炼“思想亮点”,要求躺下也要再思索,次日早餐汇报。他常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王铁人拼命也要打出高产油井,我们拼命也要写出高质稿件!”由于脑袋持续亢奋,半个月下来,我便患上失眠症,并伴有严重的偏头痛,其他组员感到“吃不消”。韩干事发现大家老打哈欠,才将晚上就寝时间提前到十一点。辛勤的努力换来丰硕的成果,我们撰写的反映舰艇部队、炮兵部队、观通部队及野战医院实况的近10篇新闻稿,见诸军地报端。回想当年,虽然韩永材干事要求苛刻,但他将多年积累的写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使我们较快掌握了撰写新闻和通讯的基本技巧,不仅茅塞顿开,而且长久受益。
    报道组完成任务解散前夕,基地宣传处万九如处长征求我意见:是否乐意到该处工作,先当新闻通讯员(战士),实习几个月后将提为专职新闻干事(干部)。但我一心想回舰艇部队走习武之道,便不假思索很干脆地谢绝了。时隔二十年后的1995年,与已经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并升任海军指挥学院政治部主任的万九如将军通电话,将军提起往事,仍连声说“擦肩而过,擦肩而过。”
   是的,人生无常,往往走到十字路口时,改变命运的机遇都是擦肩而过。如果我当时听从万处长安排,也许就跟随他先后到舰队宣传部、海军文化部了。那么,在奔驰的鱼雷快艇、猎潜艇、驱逐舰指挥台上,就不可能留下我扎实的足迹,人生历史便会重新书写。
    遗憾吗?不!文武之道,各有各的精彩。
   
     注:题头照片是1974年夏天,海军福建基地新闻摄影培训班在海军鱼雷快艇一大队实习时,培训班师生和该大队领导留影(由培训班学员、该大队干事傅赞基拍摄)。照片从左到右(不分前后排)14名军人为:张蔚飞(时任《人民海军》报社摄影记者,恰巧下部队采访;现为《人民日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副秘书长),康宝玲(培训班学员,时任海军416医院政治处干事),王永生(职务已记不起),宿芝明(时任该大队副大队长,后任大队长、快艇21支队副支队长),陈庆季(时任该大队参谋长,后任大队长、支队参谋长、支队长……,退休前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少将),王淸瑞(时任该大队大队长,后调北海舰队),高长路(职务已记不起),张锡元(时任该大队政委,后任快艇21支队副政委、政委),孙家荣(时任该大队副政委,后任大队政委),宋元培(职务已记不起),潘树棠(时任该大队副政委,后任快艇21支队副政委),顾永祥(培训班学员,时任福建基地宣传处干事),本人(培训班学员,新兵蛋子),章汉亭(培训班老师,时任海坛水警区政治部新闻干事)。由于上述注明仅凭记忆和战友修正,还请战友继续指正。



                                                                              2011年3月13日

叔叔自己把从军回忆录贴来了多好啊!!!谢谢叔叔对我们论坛的支持。

TOP

回复 2# 勇哥


    俺的拙笔老是劳驾版主转载,多不好意思。还是自己贴上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