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贴]三都澳开埠:一段畸形繁荣的沧桑史

作者: 周晓京

      三都澳档案:三都澳历史上就是中国繁华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早在唐朝以前,三都澳就已开发。此后到五代闽王王审知执政时期,三都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846年,英国74号船对三都澳进行了勘测并绘制了航海地图。之后帝国主义列强要求清政府开放三都澳,清政府也迫于外债需要关税偿还,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正式开放三都澳,成为对外贸易港口。由于三都澳在军事和经济上的特殊战略地位,三都岛一度畸形繁荣。

    三都澳开埠至今已逾百年。

    当年的一个小渔村,在清末衰败的命运中,也历经着历史的沉浮沧桑。三都岛一度因设福海关、建洋行而畸形繁荣;又由于其本身的军事、经济的特殊战略地位,直至日军侵华被炸,福海关于1949年正式关闭,黯然谢幕。

    历史往往在导演着巧合。如今,随着高速公路、高铁交通网、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建成及完善,三都澳又迎来了一轮大发展的契机。只不过,如今的三都澳已非往日。

      三都澳开埠 曾似“小上海”

    三都澳历史上就是中国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早在唐朝以前,三都澳就已开发。此后到五代闽王王审知执政时期,由于重视港口建设和对北方的海上沟通,三都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明代开辟了运粮航线,1452年(明景泰三年),朝廷在此设河泊所管理渔课。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在云台山、宁波、漳州和澳门分设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和澳海关的同年,清政府在三都澳设了宁德税务总口,下辖九个口岸,每年征税达12000两银子。

    1846年,英国74号船对三都澳进行了勘测并绘制了航海地图,之后帝国主义列强要求清政府开放三都澳,清政府也迫于外债需要关税偿还,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正式开放三都澳,成为对外贸易港口。

    1898年三都口岸对外开放后,意大利在这里设领事馆,英国修建了杂货码头和油码头,美国也修有油码头。岛上还建有“美孚”、“德士古”、“亚细亚”等油库。此后,英、美、德、日、俄等24个国家在此修建泊位、设立办事处或代表处,有4个国家在这里设有钱庄。国内轮船公司和中央、交通、农民三大银行也在此设立分公司或分行。广东、江苏、福州、宁波及古田、福安、宁德城关的官僚地主、资本家也纷纷前来三都岛占地开业。

    三都澳在开埠以前只有一个供小帆船停泊的小码头,岛上十分荒凉,什么设施都没有。开埠后的1899年,英国皇家海军军舰“水巫号”完成了三都澳方圆400平方英里海域的测量。1900年,海关验货厂和海关码头建成,清当局在岛上建了一座茶叶仓库、茶行和一座西式房屋。海关银行和衙门的设立给港口增加了发展兴旺的气氛。

    1905年三都岛就铺设了海底电缆,并设立了大清帝国电报局,形成了设施完备的商港;1906年新区兴建了一些栈房和店面;1908年,为方便航行,在西洋岛、七星岛和冬瓜屿上各建起一座“内轨”四等灯塔;同年,修筑福建沿海铁路的计划也在酝酿中……

    当时,三都岛上分外街、中街和内街。外街为大机关、大洋行所占据,同时还有国内富绅办的公私银行(中央银行、农民银行等)、钱庄、保险公司以及经营百货、京果的大商行等众多国内企业落户三都岛。抗战前夕,鼎盛时三都岛上共设有外国商人代理处21家,国内商号数十家,三都澳港口船只往来如织,岛上店铺林立,一度畸形繁荣。

      福海关设立 全省第三大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5月8日),清廷镶红旗协领明玉会同税务司前往三都澳开关,三都澳港正式对外开放。次年5月设立福海关(当时闽东称福宁府)。此关是继闽海关、厦海关之后设立的福建省第三个海关。福海关受闽海关税务司和总税务司的双重领导。三都澳港开放初期,商贸不多,税务较简,由当时的东冲口委员就近兼管,后又由中国当局和闽海关税务司共同组成一个委员会,负责管理。

   三都澳自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关税主权就始终操在外国人手中。设在三都澳的“福海关”,内设有税务司一员,长期由英国人担任。这座福海关从成立到撤销有50多年的历史,尽管经营者在它的筹建和发展上倾以心血,按照洋关建制,内外班、工役、海务,样样俱全,但真正旺盛的时期却十分短暂。抗日战争时期,三都港作为华东抗日物质集散地之一,为抗日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为此也承受了日军于1938、1939年的两次大轰炸及1940、1941年的侵占蹂躏,基础设施遭受彻底破坏。

    一向闭关自守的清政府为什么要自开三都澳商埠呢?宁德市方志委辅导室副主任缪品枚认为,这和清末屈辱的历史有密切的联系。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1895年4月),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要向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后来为赎回辽东又追加了三千万两。而当时清政府的实际财政收入仅八千万两。为了赔款,清政府前后3次向俄国、法国和英国、德国集团共借白银三亿两,加上利息债务多达七亿两。这巨额的借款都是以海关税收作为担保的,为偿还洋债,清统治者的目光落到了口岸上。清廷怕日益增多的洋债偿还不过来,见三都澳有利可图,于是准予开埠。

    三都澳港开放初期,商贸不多,税务较简,由当时的东冲口委员就近兼管,后又由中国当局和闽海关税务司共同组成一个委员会,负责管理道路的修筑、地点扩充等事项,经费在洋税项下开支。

    三都澳开埠后,贸易总值虽不断增长,但出口始终以茶为大项。以1902年为例,当年茶叶贸易总值达148.8万海关两,占98%;其他出口仅有6000海关两,洋货和土货进口只有2.6万海关两。由此,开放并没有像清廷所期望的那样带来三都港乃至闽东地区的腾飞,甚至连起步也说不上。

    福海关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除刚开始一度兴旺外,贸易情况每况愈下,到抗战时期终于无法维持一个独立海关的架子,被降级为闽海关的一个分关,而后干脆于公元1952年封港之际撤消。

      学者考证 三都澳为近代最早自开商埠

    宁德师范学院经管系教师赖艳华曾在《福建史志》中发表过专题论文,他经过考证认为,三都澳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自开商埠。他认为,从“约开商埠”到“自开商埠”是晚清政策的重大转变,体现了保主权、求富强的自立意识。然则在谈起何地才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自开商埠时,至今学界仍众说纷纭。出于各学者手握资料的局限,主要有“拱北说”、“南京说”、“吴淞说”、“岳州说”等。国外学者马士在其《中朝制度》中认为最早自开商埠的是岳州和三都澳,开埠于1899年。

    相比之下,岳州的开埠时间则明显要早得多。史料记载,湖南巡抚俞廉三在《奏岳州关开办日期折》中说岳州的开关时间是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十一日。另外,时任江汉关税务司并同时充任岳州海关第一任税务司的马士,在报呈光绪二十五年岳州华洋贸易情形时称“窃查本口自本年冬十月十一日开作通商口岸,设立税关,征收税钞……法至善,意至深焉。”由此可断岳州开埠的时间是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十一日,即西历1899年11月13日。

    赖艳华经过逐个考证,认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各“自开商埠”奏准开埠的时间排列是,吴淞于1896年,岳州和三都澳是1898年3月24日,秦皇岛是1898年3月26日。各“自开商埠”正式开埠设关的排列是,最早为三都澳,开埠设关时间为1899年5月8日;接下是岳州于1899年11月13日,秦皇岛则在1902年,而最早奏准的吴淞,因经费没有着落、征地等原因,开埠只是停留于计划而难以实施,事实上是胎死腹中,未正式开埠。所以,赖艳华认为,三都澳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自开商埠是当之无愧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