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贴]三都澳旅游之三都岛见闻

作者:蔡闽建

      福州驱车沿高速公路北上,约二个小时的行程,就可以到达走进三都澳的第一站—礁头村码头。这里原本只是一个小渔村,据说当年国民党军队在逃往台湾时,因军舰的运输能力的限制,无可奈何地在这里解散了二个军的兵力。解放后,三都澳作为人民解放军台海作战的前沿基地,一直处于半封闭状态而鲜为人知。

      随着三都澳这些年的改革开放和养殖业、旅游业的日益发达,这个小小的码头,成了三都地区水产品流通和游客往来的主要集散地,同时也给当地的村民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以前的小码头经过几次扩建改造,现今已大了许多,码头周边低矮、破旧的板棚小屋也早已被参差不齐的大小楼房所替代。码头一侧颇有气势的海军营区大门、神情凝重的年轻哨兵和门前一块;“军事禁区,严禁照相”的提示牌,伴随着不远处在波浪中游弋、锚泊的战舰,形成了一道最吸引眼球的风景线。

      码头对面、咫尺之间,就是三都镇政府所在地—三都岛,三都澳因它而得名。当年海面上的片片白帆、阵阵橹声,已随时光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高速快艇优雅的身影。二岸之间,一座灯塔耸立在一块白色的礁石上,这是三都澳标志性建筑,而灯塔下的礁石,民间有二种版本的传说;一为礁石所在地当年曾是“海中花园”,国民党军队撤离大陆时被炸毁成现在这模样。另一则传说是玉皇大帝派来镇守三都岛的章鱼精化身礁石。只要它在,不论多大的风浪也奈何不得港内出入的船舶。

      登岛后,三都民用码头的左侧, 整齐有序、沿山脚一字排开的依然是哨兵守卫的军事禁区——海军军营、军用码头和各类舰艇。高耸的港标顶端,“八一”红星熠熠生辉。每逢八一建军节、国庆等重大节日,每艘舰艇上都会挂满旗,信号兵们按旗语“两方一尖”的要求,将五彩的信号旗组成一条条美丽的彩带,由国旗、军旗、信号旗、军舰和士兵组成的威武、雄壮而又色彩斑斓的画面,在青山绿水的衬托下,让游客一饱眼福的同时也让人们的精神为之振奋,爱国情结、中国人的自豪在无声中升华到了一个日常说教无法到达的境地。

      码头右侧则是显得杂乱无章的民居和沿海岸线一字排开的海上渔排。一条小小的不算清洁的街道,将人们引进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小镇里,沿街的商铺多为一些出售日用品、食杂的私家小店,因为游客稀少, 没有太多人工雕琢的商业气息的街道上,仍保持着农村集镇的原始风貌,鸡、鸭、狗们旁若无人地在街上闲逛。这里民风淳朴,人们基本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方式。因为交通不便,除了部队和一些海上养殖户外,外来人口很少,使这里显得分外的宁静、悠闲,只有节假日匆匆而过的旅游团,才能让人们短暂地体验到都市的喧闹。在这里,幼童们可以无忧无虑地在大街上玩耍而无需父母的照顾,不管白天、黑夜,摩托车、自行车可以任意地停放,而无需担心窃贼,生意清淡时,店主会敞开着店门,跑到外面逛上一圈,常常让不速之客等上多时,也不见主人的踪影。街上时常看到手拿巨款边走边数的行人,就连银行的押钞员也无需携带任何枪械,大摇大摆地抬着钞票从街上走过,只不过脚步比常人匆忙一点而已。

      岛上居民多以农耕和渔业捕捞、水产养殖为业,随着种、养殖业的日益发展,三都的农渔产品也连年增多,枇杷、杨梅、水密桃、桂圆、荔枝、柚子、柑橘等应有尽有,尤以三都的荔枝色艳、肉厚、皮薄、汁多、味甜、核小最具特色。而海带、海蛏、真鲷、鲈鱼、黑、白鮸鱼、美国红鱼、大黄鱼则是水产种、养殖的主要品种,其中以大黄鱼金黄色的外表、独特鲜香的蒜瓣肉最为有名,而黑、白鮸鱼、鲈鱼、美国红鱼体型最大,经过4—5年的养殖,体重可达十余公斤,在养殖网箱里象小猪似的往来穿梭,令人垂涎。

      养殖鱼类的饲喂多在凌晨和傍晚,饲料以天然野杂鱼为主,辅以少量的人工配合饲料,经过2—3年即可养成。养成鱼类的捕捞,以大黄鱼最为讲究,只有在天黑以后捕捞的大黄鱼才会显现出纯正而美丽的金黄色。

      夏秋则是海洋捕捞的黄金季节,每逢农历十五前后或台风过后的清晨,满载渔获的小渔船,给人们带回诸多鲜活而又价格低廉的鱼、虾、蟹、螺,天然海鲜的美味、鲜甜,是远离大海、久居都市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台风过后,海上垂钓不菲的收获也让垂钓爱好者们兴奋不已,一根渔线、一把钓饵,甚至不需渔竿,就可以在码头、船边、渔排上,钓上大至数公斤的海鱼。渔获的喜悦常常让人流连忘返。

      夜晚,漫步海边,倾听着海浪拍岸轻轻的涛声,呼吸着夹带着淡淡腥味的空气,享受着轻轻拂面的海风,眺望对岸的灯光和海上点点渔火,不禁让人心旷神怡,犹如梦中。

      三都澳以湾阔海深、不冻不淤而驰名中外,同时也是世界闻名的避风良港。早在1898年,清政府就对外开放了三都港并在三都设立了福海关,当时有英、美、德、俄、日、荷、葡萄牙等13国20多家公司在此开设了分公司或洋行。国内亦有航运、保险、银行、钱庄及数十家大、小公司在此设立相应的办事机构。对外开放给当地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商号、酒店、茶楼、妓院比比皆是,往来的国内外客商、游人、水手络辑不绝,享有南方“小上海”、“小青岛”、“东方的阿姆斯特丹”的美誉。

     70年代来到三都时,港口一些旧建筑的墙壁上还可以看到许多殘留的色彩斑驳的美孚洋油、仁丹、自来水等诸多广告,在港口的山顶上,还可以看到刻有“八国联军测绘”字样的水泥标志。三都当年的繁华可见一斑。

     日寇的侵华战争,带给中国人民苦难的同时,也给三都岛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1944年,日寇飞机投下的炸弹将三都内、中、外三条大街夷为平地,据老人们讲;当年的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现在游客仅能看到的福海关、教堂和少数几幢洋房,都是那次轰炸的幸存者。

     三都最值得一提的是生长在海军游泳池旁的那棵大榕树,1950年2月,三都解放初期,国民党残匪纠集当地的黑恶势力,组成“大刀会”,对新生的人民政权进行了疯狂的反扑,腥风血雨之间,三都第一任公安派出所所长吕学政同志就是牺牲在这棵榕树下。如今,在人们享受阳光、享受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为祖国的解放流血牺牲的人民英雄。

     与其它地方一样,三都也有许多美好的传说;

     水源;清政府将三都对外开放时,外商曾在三都找到水源,并开办了一家自来水公司,自从自来水厂被日本鬼子炸毁后,水源也失去了踪影,据说,当年有个古稀老人知道水源的方位,解放后,地方政府曾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但最终因老人对共产党政权的偏见无功而返。时至今天,雨水仍是三都军民用水的主要来源,前些年,驻军虽然建了一座水库,但是,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三都军民的用水问题。水源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日军的弹药库;早些年,三都坊间曾经盛传;三都有个日军的海底弹药库,内有日军溃退时来不及运走的大量军用物资和掠夺来的金银财宝。据说中日建交时,日方曾提出公开弹药库的地点、平分库内财产的要求,但遭到了中方的拒绝。

     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它代表的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企盼,而更多的是它见证了历史。

     近年来,三都澳的改革开放,得到了中央、地方政府的有力扶持,随着三都港的建成和公路、铁路等配套设施的日渐完善,不远的将来,三都港将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跻身于世界商港的行列,重现昔日的辉煌。

三都岛过去还有自来水公司,可惜了。否则不用截留溪水,破坏了溪水的生态。

TOP

作者是看到现在的三都萧条景象。80年代的时候,三都真的很热闹。早上时间,街上很拥挤的。

TOP

作者:蔡闽建 是不是原来卫生所蔡闽建?

TOP

这个作者应该在岛上工作过。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