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爱
朗
读
2017年2月18日,中央电视台三套开播了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担当。由此,随后的每周六晚上八点,只要有空,我和许多爱好读书、喜欢朗读的观众一样,就会按时静候在电视屏幕前,听每期的应邀佳宾抒发情感、讲诉故事。那时那刻,朦胧间觉得一股清流,透彻、明亮,在带给亿万观众无限的思考的同时,也给我注入了一种文学素养提升的添加剂。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有利于读者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更助于情感的传递。我在平时写作时也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每当自己的习作初稿完成后,总喜欢先将文章从头至尾读一遍,听其语句是否通顺,审其内容是否贴近主题,易于理解;在此同时,对个别语句“逐句玩味”,盼起到及时润饰的功效。 江苏交广网《交广早班车》的节目主持人王丹,每天清晨6:30-8:00,开始了她的工作,第一个版块“能量新闻王丹说”,倾刻间,广播里就会传出她那标准的朗朗声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生每天从新的生活开始……满满的正能量,带给了我们梦想、激情和力量!”感言过后她就把近期发生的弘扬正能量的故事娓娓道来。 记得有一次,王丹讲了一个正能量的故事:“前天晚上,网上广泛流传的照片,夜雨中,在南京马道街一位老人骑着自行车载着一个孩子,孩子奋力地伸长胳膊,把手中的伞撑在老人头顶”,
照片的配文如是说:“孩子,你撑起的伞也许挡不了风雨,却足以融化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几分种的时间,开着车在上班路上的我,听王丹讲了故事的梗概,夫子庙小学三(6)班的胡雨原,今年8岁,前面载她的是爷爷胡永堃老先生。当时天下着雨,接胡雨原的爷爷因走的急,没有穿雨衣,只带了伞和她的雨衣。放学了,爷爷又要骑车,不方便打伞,于是小雨原就主动提出给爷爷撑伞。类似朗读的话外音,使我震撼了,相信,在同一时间收听的人应该都有同样的感受吧!这就是朗读带来的正能量。 我出身在部队大院,在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学会了讲比较“正统的普通话”。上小学后,每天到学校,都有一节课的“天天读”,那时记忆力强,学习多以背诵为主,不明白运用朗读的技巧来积累自身的文学细胞;用一句不恰当的词形容自己,“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泛泛而读,缺少思考,难以理解所学文章的“真谛”,处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可想而知,文学修养的进步是缓慢的。 高中毕业后,经历下乡、参军、进工厂的磨练,我渐渐喜欢上了用心去学,即用“朗读”的方式去探索知识王国,深思熟虑的“感悟人生”,思索、丈量和总结自己每个阶段走过的脚步。八十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方兴未艾,我作为一个有志青年,也积极投身到运动中。为了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我订了一枝悄然绽放的奇葩“演讲与口才”杂志,从中了解和掌握读书的技巧,提升思维和表达能力。 "口才助你成功,沟通改变人生",这是《演讲与口才》提出的口号,也是不少朗读爱好者多年来致力追求的目标。创刊不久的“演讲与口才”杂志,是我品味人生、书山寻径、提升文学素养、掌握口语能力的教科书。在企业随后举办的“假如我是厂长”、“企业改革之我见”征文、文艺作品创作及演讲比赛等活动中,我运用学到的知识,精心准备,积极参与,最终都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国著名的演讲理论家和演讲活动家邵守义曾讲过一句至理名言:“是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的人必定是人才”。
朗读,就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每位读书人通过朗读就能对所学的文学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以求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期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周观“朗读者”,学习有良策;体会新思维,理解更透彻。 用心聆听每一天的天籁,细心发现每一天的新奇,开心领悟每一天的快乐,真心感恩每一天的馈赠。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每天也都是新的,晨光带给每一位文学者以热情、方向和信心,愿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远航。我爱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