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幼声
人称“拜伦前百年,鲁迅后一人”的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学家。他是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是我国文坛上的彗星”(茅盾语)。正由于他的二度游三都澳,尤其是他重游时为三都澳取了个雅号“天湖”之后,世界名人郭沫若与世界良港三都澳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一谈到三都澳,就会提起郭沫若的有名诗句:“良港三都举世无,水深湾阔似天湖”。在这里,他最形象地概括了三都澳的地理特征和国际地位。至于记载他二游三都澳的具体过程史料很少,我们只好从有关的资料中掇拾如下:
1926年,郭沫若在周恩来的热情鼓励和精心安排下,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始投身到大革命的急风暴雨中。这时他34岁。广州是革命策源地,毛泽东正在这里办农民运动讲课。7月下旬他毅然投笔从戌,参加北伐。9月间,北伐军到达武昌,他由宣传科长、宣传处长、秘书长升到政治部副主任;军衔也由中校晋升为中将。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后,郭沫若化名高浩然,在南昌朱德寓所写了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脱离蒋介石之后》。“八一”南昌起义,他从九江赶到南昌,受到周恩来、贺龙欢迎,被正式委任为革命委员和主席团成员之一(共七人为贺龙、张发硅、宋庆龄、郭沫若、谭平山、邓演达、恽代英)。8月5日,起义队伍南下,一路上历尽艰险。在进军途中,他由周恩来、李一氓同志介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初,在广东的揭阳、丰顺之间夜行军时,被敌人打散,他躲在盐酸寮农会主席安排的一间小楼上。脱险后,郭沫若改装易服,在当地农民协会的帮助下,从流沙(今普宁县)到达南海边的神泉(今属惠来县)。15日,乘一渔船到香港。他答谢农会对他们的热情接待,曾写了一首诗:“夜雨落临川,将军匹马还。一声传令笛。铁骑满江山”。(见王金生《郭老自己也忘记了的诗》)。可见,这时的将军经过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后,对革命前途仍充满信心。
据他回忆:经过了“由广东到广东”的北伐战争之后,从香港经三都澳回上海“大约是在十月下旬”,自己“已经是被通缉的一名亡命之徒了”。当时,国民党悬赏五千大洋要买他的人头。所以,他第一次到三都澳是神不知鬼不觉的。二十年代,三都澳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茶叶输出港口。当年输出量达12万多担。在三都澳的航线上,运茶叶的货轮直达香港、上海等地,往来频繁,人来客往,郭沫若藏匿其间是不易被发觉的。这次三都澳之行给郭沫若留下的第一印象,又有畸形发展的鸦片馆、妓女院。应该说,那时世界闻名的三都澳在一个逃亡的起义军的眼里,有其经济意义,更多的,却是政治角度的印象,正如他在后来《重游三都澳》诗中所云:
“解放之前曾此来,
满街鸦片吐阴霾
森森夜景妖魔窟
郁郁情怀快垒杯”。
看来,再好的良港,没有优越的社会制度,也是无济于事的,从他刚离开三都澳不久写的《战取》诗中,仍以一个共产党人“要歌了我们新兴的无产阶级的生活”的气慨来观察社会的:
朋友,你以为目前过于沉闷了吗?
这是暴风雨快要来时的先兆。
朋友,你以为目前过于混沌了吗?
这是新社会快要诞生的前宵。
……
阵痛已经渐渐地达了高潮,
母体已经不能支持横陈着了。
我已准备下一杯鲜红的喜酒,
但决不是莱茵河畔的葡萄。
我已准备下一杯鲜红的寿酒,
朋友,这是我的热血充满心头。
要酿出一片的腥风血雨在这夜间,
战取那新生的太阳,新生的宇宙!
(《战取》1928.1.16)
郭沫若到上海后,与安娜带着四个孩子赁居而潜伏在窦乐安路的一栋小弄堂房子里。党组织“为了保护郭沫若的可贵生命”,决定12月6日让郭沫若随苏联领事馆人员的船到苏联去。但事有变故,船不能开。8日,郭沫若突患重病而住院,昏迷了两个星期,生命虽然留下来了,但失掉了很重要的一些东西,听觉失聪了,更重要的是失掉赴苏联的机会,从此开始了十年的流亡生活。 |